天天看点

多尔衮之所以手握重兵也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在这里

手握重权的多尔衮为何不称帝?

多尔衮自幼天资聪颖,年仅十七岁便随着努尔哈赤征战沙场,表现骁勇善战,受封"墨尔根戴青"。此后数十载,他战功赫赫,地位节节高升。皇太极驾崩后,他更是成为摄政王,手中权柄丝毫不输于皇帝。

多尔衮之所以手握重兵也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在这里

时值顺治六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为大清王朝开拓了广阔的疆土版图。是年十月,顺治帝在多尔衮的陪同下,自太和门紀功立勋。陛下不但嘉勉多尔衮"永垂功名于万世",还加封他为"叔父摄政王"。从此,多尔衮真可谓是王侯将相、权倾朝野。

翌年春季,每逢多尔衮外出,必有"列班跪送"之隆重仪式。他手握重兵,声威赫赫,诸王公拜伏马前。即便皇上御驾亲征,他亦位高权重,朝政把持自如。及至顺治十四年岁末,多尔衮的权力早已超越摄政王之名分。他挥斥方遒,独揽大权,纵横捭阖,俨然一尊"太上皇"矣。

按理说,这正是多尔衮野心勃勃之时。他手中重权还在,加之顺治帝尚年幼无主,若他一旦图谋不轨,篡夺帝位,恐怕也无人敢阻拦他吧?

多尔衮辅佐幼年顺治皇帝

由于多尔衮手中权柄滔天,加之顺治帝尚年幼无主,故此时朝野哗然,众人皆以为他铁定将图谋不轨,一旦图穷匕见,恐怕无人敢与之抗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多尔衮非但没有别有居心,反而竭尽全力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忠心耿耿。他操练军务,亲自率军征战,为大清疆土日益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在政务上亦是运筹帷幄,处处为皇上分忧解难。

当年顺治帝年仅五岁登基,显然无法独当一面主理朝政。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全权掌管军国大权,他本可以假公济私,瓜分江山。但他终究没有如此做,而是尽锐出战,屡建奇功,同时也兢兢业业,治理政务,为大清朝廷赢得了稳定环境。

顺治七年,关外和硕特人作乱,多尔衮亲自督师北征。在坚和堡、斡赤河等地,他连战数月,终于将叛军彻底剿平。此役不仅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巩固了清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数年后,俄罗斯人也对归顺于大清的钮祜宁布达布朝鲜王族叛变,多尔衮再次亲征,击败俄军,威慑力足。从此,外族再无人敢妄自起事,侵扰清朝疆土。

除了军事上的辉煌战绩,多尔衮也非常重视民生,曾亲自督阅河工,维修黄河塌坝,使沿岸百姓免遭水患。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使百姓安居乐业。

在辅佐顺治皇帝期间,多尔衮充分发挥了他的英勇智勇,一方面守卫了国家疆土,一方面也为百姓谋求福祉。虽然他在朝中掌大权,地位仅次于皇帝,但他终究没有滥权妄为。相反,他忠心为国,为大清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尔衮私生活疏于自律

虽然多尔衮在政务军事上颇有建树,但他的私生活却颇为疏于自律,荒淫无度,贪图美色。

据史料记载,多尔衮从小就被母亲溺爱,养尊处优。及长,他便喜欢穿戴华丽,每当外出,必有成百上千的侍从陪伴簇拥。他驻跸之处,也必建有气派非凡的宫殿。

多尔衮的生活作风极为奢侈,前前后后竟有数千名妃嫔。他金银财宝无数,珍奇异宝更是收藏甚丰。据说他私下曾雇用过成百上千的工匠,专门为他打造金银器皿、首饰等贵重物品。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极喜声色犬马,经常在外游玩狎妓。他雇用了大批歌姬、舞女,不分昼夜荒淫娈宠,同时也养了无数官事犬马猎犬,专门用作游猎娱乐。

顺治十四年,多尔衮准备赴锡林郭勒和苏尼特等地巡视,便让部属在路线上每隔二十里就准备一个驿站,总共设立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些驿站精心布置,不但备有丰盛果品美酒,还配有大批歌舞伎乐,令人目不暇接。

多尔衮本人也深知自己生活放荡的缺点。据说有一次,他对亲信说:"我们这些旗人,家世世代代都是走马翱翔于漠北,才有今天的地位。但如今富贵了,越来越习惯奢靡生活,恐怕日子久了,就会忘本了。"

多尔衮之所以手握重兵也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在这里

然而,虽然多尔衮自知理行差距,但终究无法改正。他贪恋美色,无度纵欲,尤其在行军打仗之际,更是万人簇拥,车骠罗列,簇拥着锣鼓喧天,宛如领兵打仗一般铺张奢侈。

多尔衮私生活放荡不羁的作风,恐怕也是他最终错失帝位的一个原因。在当朝廷上下文武权贵目睽睽之下,他如此荒淫无度,难免遭人非议。更何况,汗青史书上,极少有那种私生活糜烂不堪的人,最终能做一番事业的。

外戚阻挠多尔衮登基计划

尽管多尔衮权力滔天,地位崇高,理应可以一手遮天,但事实上他的登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阻力来自皇室内部的外戚权臣。

其中最反对多尔衮的,要数当年的皇太后窦佚氏。窦佚氏是皇太极的后妃,生育了太子福临和苻佩郡主。自顺治帝即位后,她便权倾朝野,操纵朝政。

作为皇太子的亲生母亲,窦佚氏自然希望自己的骨肉能够继承皇位。可多尔衮却是顺治帝的伯叔,地位仅次于皇亲国戚。若是他一旦登基,窦佚氏和她的儿子们在朝中的地位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窦佚氏一直防范着多尔衮的野心。据说她曾暗中怂恿儿子顺治帝,命令多尔衮远离京师,分散他在京城的势力。同时,她也设法拉拢亲信,与多尔衮在朝中对峙。

除了皇太后,其他外戚人士也对多尔衮勃勃野心虎视眈眈。比如皇太子的伯叔孝惠仁亲王益阄,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忌惮多尔衮的权势,生怕被他染指皇位。

有一段时期,顺治帝的幼子允祕亲王多尔卡也曾遭到多尔衮的猜忌。多尔衮怀疑,或许窦佚氏会借机扶植多尔卡夺取皇位,因此他对多尔卡也防范有加。

另一方面,太子妃雍正格格也是多尔衮的大敌。她深怕若是多尔衮继位,太子就会失去权位,因此也暗中拉拢党羽,孤立多尔衮。

面对外戚的种种阻挠,多尔衮也显得倍感压力重重。当年他能成为摄政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孝端皇后的支持。但孝端皇后去世后,他在皇室内部的支持力量就渐渐没落了。

多尔衮之所以手握重兵也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在这里

而与此同时,顺治帝在年长后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他开始主理朝政,多尔衮的地位自然就不如从前了。加之窦佚氏等人不遗余力地孤立他,多尔衮的登基之路可谓是步步维艰。

多尔衮最终放权归顺

面对皇室外戚的重重阻力,再加上生活作风放荡招致非议,多尔衮最终没能如愿以偿登基称帝。不过,他也并非是一味倔强顽固,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最终选择了卸下重权,归心皇帝。

顺治十七年春,多尔衮病重,他意识到自己的寿数将尽。于是,他主动将所有军权和政权都上交还予顺治帝,并多次叮嘱顺治帝,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听信谗言诽谤。

同年六月,顺治帝特地到多尔衮府上探视。多尔衮对皇上说:"臣多尔衮七十余龄,靡寡无赖,实不足贻训陛下矣。但愿陛下圣明仁武,勿使失于纨绔,庶几承平启祥之治。"

这番话无疑是多尔衮对顺治帝的最后叮咛。他虽然手握重权却最终没有逾矩,而是痛下决心归还皇权,维护了大清王朝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在听完多尔衮的话后,顺治帝也被他的至诚所感动。是年八月,多尔衮终因病去世。顺治帝亲自为他主持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并钦赐"忠肃公"的尊号,以彰显对他功勋的嘉奖。

多尔衮临终前的谦逊表现,无疑令顺治帝对他改观重新,也算是多尔衮平生最大的一个遗憾。如果他能够早些归顺于皇上,不做那些招致非议的事,或许最后还能得享富贵荣华。

不过无论如何,多尔衮最终能够卸下权力,服从君主,维护了大清王朝的根本统一。如果他真的野心勃勃,逼迫顺治帝退位,那必将引发皇室内乱,朝野分崩离析。一旦如此,大清就会重蹈覆辙,重现旧时王朝内战不断的局面了。

从这个角度看,多尔衮卸下权力的决定是英明的,也是明智的。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君臣大义,成为大清开国名臣中的一个典范。尽管他的生平经历多有遗憾,却也算是圆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