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来源 l 浙江省博物馆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金蓉镜曾评述沈曾植的书法:“先生早精帖学,得笔于包安吴,壮嗜张廉卿,尝欲著文以明其书法之源流正变,及得力之由。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流为一冶,错综变化,以发其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 终其一生,沈氏临池不辍,留下了为数可观的临摹书作,从中可以印证其书艺的取法方向。在碑派盛行的时代风气之下,像《张迁》《郑文公》“二爨”这类汉魏碑刻固然是沈曾植非常重视的师法对象,但对于《十七帖》《书谱》《淳化阁帖》这些典型的二王法帖名品,他同样投入了对等的精力,悉心临摹学习。此外,沈氏还是当时最先将考古发掘出土的敦煌遗书、西北汉简等,纳入学书范本加以借鉴参习的书家。为官宦游期间他经常流连厂肆,晚年以满清遗老身份蛰寓上海,沈曾植又陆陆续续购置了数量不少的碑拓。沈氏选择碑帖的标准,一是并不追逐名贵碑帖。二是对刻帖尤为重视。其书学见解主要就是以题跋的形式保留下来,散于经眼或收藏的碑帖上,还包括部分札记和书信,沈氏的碑帖题跋与其书法实践往往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是“以学养书”的集中体现,也符合沈曾植作为学者的身份。
沈曾植节录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屏
“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武定《玉佛记》字方小半寸,《刁惠公》《朱君山》字方大半寸,《张猛龙》等碑字方寸,《郑文公》《中明坛》,字方二寸,各碑额字方四五寸。”“古人论真行书,率以不失篆分意为上。复人求其说而不得,至以直点斜拂形似者当之。”“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朱君山碑》用笔尤宕逸,字势方整而足变态。其行画特多偏曲,骨血峻秀。鹢庐四兄大人属,寐翁。”
沈曾植隶书节录《爨宝子碑》成扇“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复临数行弥益拙劣,然已臂痛废书矣。余斋老人。”
沈曾植节录孙过庭《书谱》扇面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花落春在,香静夜清。”
沈曾植藏《兰亭序》刘氏重覆潁井本
“颍本行法较定武为疏,而《绍兴御府书画式》所记碑刻横卷定式,所谓《兰亭》阑道高七寸六分、每行阔八分者,独颍本近之,定武高相当而阔不及。翁氏引《书画式》以证定武尺度,不若以证颍本为绍兴内府《兰亭》之确也!此以营造尺量之,未知宋内府书画尺果如何,然以营造尺量取所记《乐毅》诸碑数皆相近,则相去当不甚远也!”
“此帖向来疑为米临,仅以笔意拟之耳。周密《齐东野语》录《绍兴御府书画式》:出等真迹法书,次等晋唐真迹,并石刻晋唐名帖,并引首上下(缝)用绍兴印、米芾临晋唐杂书上等,最后用绍兴印。据《博议》内府阙字本有绍兴双印,不言在后,则所谓双印者,正引首上下之印。当时所刻原本为真迹,非米临无疑也!”“墨妙笔精章原刻少旁(乙)下微有泐文。乙覆本讹变,遂不成字。此本在覆刻本最精,尚复不免此谬,则他固不足怪已!此即《铁函斋题跋》所称刘公勇本也,《黃庭》精妙混茫,视原刻几无笔不备,所稍不及者,原石秀肃,此略加腴畅耳,《兰亭》则飞腾跌宕之致,去之尚远。”
《兰亭序》刘氏重覆潁井本选自陈锡钧题《思古斋黄庭经》拓本册,沈曾植自题“绍兴内府本褚模兰亭刘氏重覆颍井本”。以朱、墨笔小字批跋多段,并过录元人干文传题《兰亭序》。
颍上本《兰亭》《黄庭》刻石,又称“思古斋本”,一说明嘉靖八年(1529),一说万历末年,出于颍州(今安徽阜阳颍上县)古井之中,故亦称颍井本。帖石正反刻,一面为《兰亭序》,一面《黄庭经》,《黄庭》前有篆书“思古斋石刻”,《兰亭》后有“永仲”“墨妙笔精”二印,又题刻“唐临绢本”正书小字,较一般版本缺二十一字。早期拓本可见明人所刻题记。原石明末被知县张俊英拓碑后凿毁。清代重新发现时已仅存残段,残石今在安徽博物院。颍上本被归入褚临本系统,出土后即受到重视,沈曾植据《桑氏兰亭考》,认为是南宋御府藏缺二十一字本,按此原为《书史》所记蒋长源(字永仲)所获苏家黄绢摹本,王连起认为是御府本的再摹刻本,思古斋为元人应本斋号,故当为元刻。颍上真本未残者难得,有多种翻刻,其中最常见刻工也最精的几可乱真。沈曾植所藏朱拓本,即为翻刻,沈指出与真本的区别,在于“墨妙笔精”印之“妙”字,翻本刻讹,并认为这种翻刻本即杨宾《铁函斋书跋》中提到的刘公㦷翻刻本。此外,沈曾植以《绍兴御府书画式》记载的尺度入手,来联想比对绍兴内府兰亭与颖本的关系,说明他对尺度取证、覆本讹变、墨书与刻工差异等问题上都有敏锐的关注。沈藏此种翻刻《颍上兰亭》有四,朱、墨拓本各二。
沈曾植藏《姑孰残帖》
“樊问卿翁,北方金石家,有宋芝山、董镜含风。终日踯躅厂肆,挑剔丛残,有所得,欣然疾步归,其所费不过京蚨四五千,直松平数星耳,而往往得奇物。其收入在咸丰中,散在光绪初。翁卒,盖在同治末也。其弟子为孟志青观察(继壎),好金石,癖性略如翁,不与他人共赏也。”《姑孰帖》,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杨倓、洪迈等刻于当涂郡斋(故址在今安徽当涂)。全帖未见著录。今存世的版本收录有苏轼、陆游、苏舜钦三家诗文,摹勒俱精,素为世人所重。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初出土宋石原刻清拓本。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南宋《姑孰帖》残拓本,手裱,册页装,收录残存石拓文字共15开。该本虽为残卷,却是宋刻宋拓本,并有樊彬、沈曾植、缪荃孙、朱家济、沙孟海等多位名人的亲笔题跋。咸丰年间,由樊彬在京城厂肆中购得,樊氏题识中定为《姑孰帖》,民国初年归沈曾植,封面有沈氏题签:“宋拓《凤墅帖》八页、《姑孰帖》七页,广道意斋所收,宣统丙辰(即民国五年,1916)海日楼重装。”樊彬所题《姑孰帖》其实不误,沈曾植在重加装裱时,拓本顺序有不少颠倒错乱之处,从而导致其误判一帖为二帖。对于沈氏的错误,沙孟海先生在册后的题跋中已作了更正。 此册列为一级文物,并已收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姑孰帖残拓,裱存之。偶一披阅,如对古人,饮一勺水,知曹溪味,何必多乎?同治十一年正月廿日问青识。”植案:此残帖乃曾宏父《凤墅续帖》之第八卷,卷首犹存“墅”字下半,第三页末有“辛”字编号,皆《凤墅》之证。樊题《姑孰帖》,误。
沙孟海标注“缪荃孙跋语”与“朱家济抄录钱大昕跋尾全文并附己见”。
沙孟海题跋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活动报道,请联系: shiyu798加入书艺公社社群,请联系: xshufa商务、市场合作,请联系: shiyu798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