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芬兰自追求独立发展以来,常常因地缘因素受到东西方大国对外政策的裹挟,对内自主与和平中立是近现代芬兰人持之以恒的目标。
曼纳海姆,他从已显衰颓的沙俄帝国的余辉中崛起,从变革四起,急争光荣的中国走过,最终把余生奉献给了自己的家乡。他在大国角斗场的厮杀中保全了芬兰,时至今日仍作为“现代芬兰之父”为人们所赞颂。
献忠沙俄—战争中崛起与人生转向
芬兰自拿破仑战争时期便被划入沙俄版图,建立起芬兰大公国,在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同时受沙俄实际管制。
在这种背景下,曼纳海姆于1867年在芬兰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但他并未享受多少祖辈的福荫,曼纳海姆的父亲最终破产,母亲也在这之后去世,他是由舅舅抚养长大的。
1887年,曼纳海姆成功进入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学习,因为长相不凡,见识卓越,他在学校里大有名声。毕业后,他进入骑兵卫队服役,并在此期间和后来的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相识,二人结下友谊,曼纳海姆也由此有了进入沙俄宫廷核心圈层的机会。
此后,曼纳海姆长期在王室任职,与宫廷成员频频接触。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曼纳海姆受任中校,被派往前线。由于俄国战略部署重心长期以来偏向西部,其在陆军素质以及海上力量上和日本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面对局势的不利,曼纳海姆展现出军人气魄,他死战不退,屡次组织队伍发起冲锋,与其他部队频频后退的无能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历史很难为一个人停下脚步,暮气已深的沙俄政府即使想保住完整的扩张果实,最终仍然在工业化蓬勃发展的日本侵略势力面前战败了。这场战争使尼古拉二世极为恼怒,一大批军官被免职,曼纳海姆则因为英勇作战赢得赞赏,被提拔为上校,可谓独树一帜。
跨行中国—侵略构想与革命风潮
1906年,中国的封建政治正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自己即将衰亡的命运。在这一年,曼纳海姆继战争之后再次奉命踏足中国。
他的任务重点是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人文历史、政治倾向、交通状况、经济建设以及军力配置等都要有系统性了解,以便为沙俄将来可能采取的扩张行动服务。
为了掩盖侵略动机,沙俄政府将曼纳海姆包装成了来自俄属芬兰的探险家,大大减轻了清朝官员的警备心理。在整个考察过程里,曼纳海姆对中国的地域情况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并通过笔录和拍摄等方式获得了内容丰富的调查资料。
他跨越中国多个省份,秉持为沙俄谋取利益的态度,进行了武力侵华的战略构想。值得一提的是,曼纳海姆十分受当地人欢迎,袁鸿佑特意给他取的“马达汉”之名寓意深厚,广为人知。
1908年,曼纳海姆完成任务后归国,受到尼古拉二世的热情召见,二人畅谈良久。显然,沙皇对曼纳海姆的出色表现十分满意,从受任骑兵团团长开始,曼纳海姆的职位便屡受升迁。1910年,曼纳海姆被沙皇钦定为少将。
不久后,一战爆发,曼纳海姆奔赴前线指挥作战,他一如既往的富有胆略,悍不畏死,士兵们都很敬佩他。1917年,曼纳海姆再获晋升,成为中将。但此时俄国内部已风云四起,他效忠的沙皇被推翻,在高涨的民主呼声中最终沦为了历史的尘埃。
同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已渐趋上风,十月革命最终爆发。曼纳海姆,他为沙俄做出的一系列贡献使他被打上“旧势力的帮凶”的烙印,他无法认同红色革命者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所做出的行为,阶级局限性和爱国主义情感在他心中冲撞着。
最终,曼纳海姆没有像传统顽固派那样坚持皇室复辟,他辞去职务,放弃了自己在旧时代里获得的一切荣耀,回到了芬兰。
归于芬兰—历经沉浮与最终光荣
俄国发生革命后,芬兰获得了独立。但这时的芬兰又面临两方势力的角逐,苏俄支持的赤卫队与白卫军之间爆发尖锐冲突。在这场内战中,曼纳海姆最终领导白军获得了胜利。战后,曼纳海姆因为多年威望被议会看重,使他成为芬兰军委主席和自卫军总司令。
但由于他在对外政策上与芬兰高层官员存在分歧以及反对白军对赤卫队过分的抓捕,最终辞去了职务。不久后,受到西方刺激,以反共为主要目标的拉普阿运动兴起,狂热者们试图对芬兰权威人物进行渗透,发起政治冲锋,改变现有格局。
期间,他们对曼纳海姆疯狂示好,表示如果得到他的帮助,就承诺拥戴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彼时的曼纳海姆在总统选举中失利,正是希慕权力的时候,本该有所心动。但是,曼纳海姆没有因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不认同和私利接受这一阴谋行动,而是选择向权力摆手。
到了30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灾难促使法西斯势力膨胀,芬兰国内极端势力随之躁动,苏联的崛起也让芬兰对自身安全存在严重焦虑,芬兰一贯执行的中立政策面临破产风险。
在这种境地下,曼纳海姆于1931年再度受任,成为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不久又获芬兰陆军元帅称号,兼任芬兰国防军总司令。
曼纳海姆对局势有着清醒认识,来自苏联的地缘战略风险使他坚决的在芬苏交界的卡累利阿一带修建大型防御工程,以防范苏联军队可能的侵入行动。
另一方面,随着苏德平分波兰,两国直接接壤,苏联方面为避免遭受德军多方向进攻,将芬兰打造为战略缓冲带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苏联提出过分的领土置换要求使芬兰难以接受,苏芬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起初,尽管苏联具有巨大的兵力优势,但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处于绝对劣势的芬兰军队依旧依靠有利地形对苏军进行了有效阻击,取得了先头胜利,由曼纳海姆下令修建的防御工程更是令苏军难以前进,被后人称为“曼纳海姆防线”。
不过随着苏联不计代价的大规模军力投入,芬兰最终无法阻挡,被迫答应苏联的战略要求并割让部分土地。
在这之后,芬兰对苏联的敌意上升,二战中德国借此发出邀请,希望获得芬兰协助,但曼纳海姆保持了克制,在苏联处于不利态势时依旧只对收复故土做出努力,拒绝全力入侵苏联本土,这为芬兰在战争后期未遭遇苏联全面清算埋下伏笔。
二战结束后,为避免苏联反感,曼纳海姆主动流亡国外,于1951年病逝。芬兰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曾经的敌对党派也为他默哀,显示着他在芬兰人心中崇高地位。
客观来说,即使曼纳海姆受限于权力圈层和阶级属性的影响,对伟大的无产主义事业抱有抵触。但是作为一个为国家终身奋斗的爱国者,他依旧是值得我们有所肯定的。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法拉·哈利曼,周忠花.芬兰强人曼纳海姆[J].英语世界,2018,37(03):81-85.
[2]周轩.俄属芬兰男爵曼纳海姆(马达汉)西域考察中的官员交往[J].西域研究,2008,(02):29-34+130.DOI:10.16363/j.cnki.xyyj.2008.02.010.
[3]徐德龙,陈从阳.芬兰与苏芬战争[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