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有志,上策平戎。西夏可取,河西掌中。神宗惊异,机宜与衷。龙珂招致,内附相通。帝复河陇,韶领军充。压敌而阵,甲胄擐躬。麾兵逆击,焚帐奏功。再议所向,直逞羌锋。断夏国路,使其不通。——黄道周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治平四年(1067年),19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次年改元熙宁,北宋进入慷慨激昂的熙宁时代。赵顼有志于解决困扰北宋百年的西夏问题,并向天下群臣、士民征求解决方案。熙宁元年(1068年),时任建昌军司理参军的王韶向赵顼献上《平戎策》三篇,即“平戎三策”。中心思想便是先收复河、湟,斩断西夏右臂,并联络西北吐蕃诸部,共同打击西夏。
王韶的建议为北宋解决西夏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赵顼遂任命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全权负责收复河湟事务。就在北宋准备在河湟运动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年),吐蕃大将穆尔、结舒克巴等集结于抹邦山(今临洮岚观坪),也准备入寇宋境,双方大战一触即发。而后,王韶率军西征,一方面用经济实力招抚河湟诸部,一方面用军事手段打击那些不愿归附北宋的部落,至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王韶攻取河州,后又攻取宕、岷、叠、洮四州,尽复河湟之地,收复了自安史之乱后陷落的河西走廊,将汉人的军旗重新插在了河西走廊的上空,是为“熙宁开边”,王韶也因功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招王韶入朝,并加授其为资政殿学士,准备委以重任。与此同时,羌人围攻河州,河湟告急。宋神宗只得让王韶再次到河湟主持军政事务,王韶从熙州拣选20000精锐,以围魏救赵之策,率军攻打羌人老巢定羌城,迫使羌人放弃围攻河州,河州之围遂解。王韶解围河州后,又趁羌人疲于奔命之际,率军袭取羌人重镇踏白城,焚烧羌人8000帐,斩杀羌人数万,俘虏羌人首领瞎征,并送汴京(今开封)献俘。战后叙功,宋神宗拜王韶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不久后,又提拔王韶为枢密副使。
熙宁八年(1075年),北宋与越南李朝爆发了邕州之役,宋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王韶针对北宋在此战中的表现,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但此举却遭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攻讦,王韶也被贬为洪州(今南昌)知州,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王韶逝世,时年52岁,宋神宗念其在熙宁开边的功劳,下诏追赠王韶为金紫光禄大夫,并赐谥号曰“襄敏”。绍圣三年(1096年),宋哲宗(宋神宗的继任者)在翻阅前朝档案时,发现王韶的丰功伟业,遂下诏在王韶生前战斗过的熙河路(熙宁年间,王韶收复的河湟之地)为王韶立庙,以示纪念。
清人蔡上翔评价道:“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