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丹旭
7月29日,中国在巴黎奥运会竞技体操男子团体决赛痛失好局,因最后一轮的失误被日本逆转。(路透社)
巴黎奥运会第三个比赛日,中国社交媒体又掀起熟悉的舆论风暴。
当地时间星期一(7月29日),奥运会竞技体操男子团体决赛上,中国选手在前五轮过后,以3.267分的优势,领先排名第二的日本队。
许多熬夜观赛的中国体育迷几乎认定,这块奥运体操赛事中含金量最高的金牌十拿九稳。中国前奥运冠军陈一冰甚至在最后一轮比赛结束前,发微博提前庆祝中国体操男队重夺团体金牌。
中国队选手苏炜德在单杠比赛中失误掉杠。(中新社)
谁都没料到,逆转发生了。最后一轮比赛中,替补出场的中国选手苏炜德在单杠比赛中连续出现重大失误,两次从杠上跌落。最终,中国男团以0.532分的微差痛失好局,把几乎到手的金牌让给了老对手日本队。赛后发布会上,苏炜德难掩自责,哽咽向队友们道歉。
中国民众对巴黎奥运会的关注度并不高。奥运开幕后,互联网上出现过一些热度较高的讨论,比如围绕东道主法国在开幕式上呈现的多元文化,中国选手在射击、跳水等比赛中摘金等,而在体操男团与金牌失之交臂后,中国社交媒体上彻底炸了锅。
意难平的网民纷纷把矛头指向苏炜德,没等到天亮,针对苏炜德的舆论风暴席卷而来,指责、嘲讽、谩骂不断。网民指他实力不济连累队友,害中国队痛失金牌;道歉态度不够好,没有诚意;甚至有人攻击他身体瘦弱,手臂肌肉不像体操运动员等等。由于苏炜德在这次比赛中替补赛前受伤的队友参赛,有网民开始挖他的背景,质疑他是“关系户”。
当天比赛后,中国在金牌榜上以五枚金牌名列第三,日本则因收获男子体操团体金牌,在金牌榜上以六枚金牌跃居第一,这让好些中国网民难以接受。有网民上升到国家荣辱高度,指苏炜德是“民族罪人”,不仅让中国丢失了一块本不应该丢的金牌,还让日本在金牌榜上升到第一位。
日本队在男子团体竞技体操惊险击败中国队后,拥抱在一起,庆祝胜利。(路透社)
网民一哄而上指责运动员的事过去也曾在中国发生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头顶雅典奥运110米栏冠军光环的刘翔在北京主场因伤退赛,受到千夫所指;四年后在伦敦,刘翔在预赛中跨越第一个栏时就被绊倒,最后单腿跳到终点。刘翔从国民偶像,变成“刘跑跑”,有人骂他是“懦夫”,也有人指责他作秀、假赛,还有人责备他给国家蒙羞。
原以为随着中国观众的成熟、民族自信的上升,“唯金牌论”的思维已逐渐被摆脱,没想到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舆论场的第一波高潮还是回到了金牌问题上。
从1984年中国首次在奥运赛场上摘金以来,中国民间对奥运金牌一直有很强的执念,一到奥运会,大家眼里只看得到金牌。
金牌数量一直也是中国代表团重点追求的目标,它不仅被视为评估国家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指标,也被视为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荣誉,也是民族气节。换句话说,奥运金牌的意义在中国远远超越体育本身。尤其是在中国崛起的年代,与美国、俄罗斯等传统体育强国在金牌榜首上的争夺,更被很多人看作中国赶超世界强国的标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以举国之力培养夺金运动员,凭着主场优势,首次在金牌榜上超越美国跃居第一,这在当时让很多中国民众深感扬眉吐气。后来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以及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虽然没有在金牌榜上登顶,但中国都位居前三甲。
过去几届的奥运会,一些中国“95后”“00后”运动员在赛场上崭露头角,他们不仅展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也在场内外透出率真、自信和张扬,像“洪荒少女”傅园慧、“比心”射手杨倩,都摆脱了体制内运动员制式的拘谨形象。这次巴黎奥运会,面对西方媒体围绕兴奋剂问题的发难,以及不公平的高密度赛前检测,中国泳将张雨霏也成熟地面对,没有抱怨药检次数太多,只是委屈表示,担心外国选手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
中国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如今也不再局限于赛事成绩和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故事,而是把运动员的个性放大,让大众看到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真性情。体操男团失利引爆舆论风暴后,人民网、新华社等官媒也接连发文,强调“渴望金牌,但绝不唯金牌论”,“体操男团痛失金牌,并非一人之责”,试图引导舆论抛弃对金牌的盲目崇拜。
中国社会的“奥运观”、运动员在场内外的面貌,都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写照,希望围绕苏炜德的舆论风暴尽快平息,尊重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客观规律,成熟和包容地对待失败,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进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