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彭德怀元帅作为副总指挥,在工作之余故地重游。当年,他曾与红军战友们在这里写下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故地重游,彭老总心绪万千。

行至康定一段,彭老总突然感慨:"就算把泸定桥炸了,红军也能过河!"此话一出,随行人员都满脸疑惑。彭老总为何会有如此感慨?当年红军在安顺场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险?为何即便泸定桥被炸,红军依然有把握渡过大渡河?这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一、红军长征抵达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数月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大渡河畔。这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宛如一道天然屏障。红军指挥部深知,此时此刻,他们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继续北上,还是就此止步?

红军总指挥朱德和政委张闻天召集各军团长开会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向西转进的建议,认为可以避开大渡河这个难关。然而,这个建议很快被否决了。原因有二:首先,向西转进意味着放弃北上方针,可能会导致红军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其次,红军此时已经深入敌后,后有追兵,前有阻击,时不我待。

经过激烈讨论,红军领导层一致决定:必须强渡大渡河!这个决定虽然充满风险,但也展现了红军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就在红军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同时,国民党军队也没有闲着。蒋介石得知红军即将抵达大渡河后,立即调集重兵布防。他的计划是在大渡河形成一道铁壁铜墙,将红军围困在河畔,最终一举歼灭。

蒋介石亲自飞抵成都指挥这次围剿行动。他下令调集川军、滇军等部队,总兵力达20万之众。其中,由刘文辉率领的川军24军驻守泸定桥,杨森的川军第20军则布防在安顺场一带。同时,薛岳和周浑元的部队紧随红军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红军上下都深感压力重大。许多老同志想起了70多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地覆灭的悲剧。当时,石达开率领4万大军抵达安顺场,却因无法渡河而被清军围困。最终,石达开兵败被俘,壮志未酬身先死。

红军指挥部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尽快渡过大渡河,他们很可能重蹈石达开的覆辙。然而,形势比人强,大渡河水势汹涌,河面宽达200多米,水深处达30余米。更糟糕的是,敌军已经将沿岸的船只全部集中到北岸,并严密封锁了渡口。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渡河准备工作。首先,他们派出侦察兵沿河勘察,寻找可能的渡河点。同时,工兵部队开始收集和制作简易渡河工具,如木筏、皮筏等。

与此同时,红军政治部也展开了广泛的动员工作。他们组织战士们学习长征以来的辉煌战绩,激发大家的战斗热情。许多战士纷纷表示,宁可战死河中,也决不后退一步。

就在红军上下齐心协力准备渡河之际,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在安顺场上游约8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泸定桥的铁索桥尚未被敌军炸毁。这座桥的存在,为红军北上打开了一线生机。

然而,要想抢在敌军炸桥之前夺取泸定桥,红军必须首先突破安顺场的防线。于是,一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就此展开。

二、奇袭安顺场

红军指挥部经过周密部署,决定由红一方面军一师红一团担任突击任务,奇袭安顺场。1935年5月24日傍晚,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趁着夜色掩护,悄然向安顺场进发。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这支突击队伍轻装简从,每人携带三天干粮和百发子弹。他们避开大路,选择崎岖的山间小径前进。一路上,战士们屏息凝神,生怕惊动了敌人。夜幕中,他们宛如一群幽灵,在山林间穿梭。

经过整整70里的急行军,红一团终于在25日凌晨2点左右抵达安顺场外围。此时,守卫安顺场的国民党军队正在沉睡中,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临近。

杨得志立即下令展开突袭。突击队首先悄悄接近敌军前哨哨所,迅速将其一个班的哨兵全部制服。接着,他们如同潮水般涌入安顺场街道。

街道上的敌军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被红军战士们压制。枪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敌军,但为时已晚。红一团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镇上两个连的守军全部消灭或俘虏。

这次奇袭的成功,不仅打开了红军渡河的通道,还缴获了大量渡河木船。这些木船对于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为后续大规模渡河行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尽管红军控制了安顺场,但要渡过湍急的大渡河,仅靠缴获的木船还远远不够。此时,一位名叫帅仕高的当地船夫挺身而出,主动提出协助红军渡河。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帅仕高是安顺场的老船夫,对大渡河的水情了如指掌。他告诉红军指挥员,大渡河水流湍急,普通人根本无法驾驭木船。但他有信心能够安全地将红军战士送到对岸。

红军指挥员起初对帅仕高的提议持怀疑态度,担心这可能是敌人的诡计。但在仔细询问和观察后,他们认定帅仕高是真心实意要帮助红军。

在帅仕高的带领下,一批批红军战士开始渡河。帅仕高凭借多年的经验,熟练地操控木船,在激流中穿梭。他的勇气和技术给红军战士们极大的鼓舞。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军又迎来了一个意外之喜。原来,当地的一些老百姓得知红军来了,纷纷赶来帮忙。他们有的带来了自家的木船,有的主动请缨当船夫。这些普通百姓的支持,大大加快了红军的渡河速度。

然而,敌军很快就发现了红军的行动。他们开始从对岸猛烈射击,企图阻止红军渡河。面对敌人的火力,红军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组织一支敢死队,强渡大渡河。

这支敢死队由17名勇士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先渡过大渡河,为大部队渡河争取时间。这17名勇士中,有的是老红军,有的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了革命胜利,甘愿献出生命。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在帅仕高的帮助下,17名勇士乘坐木船,开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渡河行动。敌人的子弹在他们周围飞舞,有几发甚至击中了木船,但勇士们毫不畏惧。他们一边划桨,一边向敌人开火还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17名勇士终于成功登陆对岸。他们立即展开攻击,打退了岸边的敌军,为后续部队渡河开辟了滩头阵地。

这次成功的强渡行动,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随后,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陆续渡过大渡河。到5月26日晚上,红一军团的主力已经全部渡过大渡河。

安顺场的奇袭和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不仅体现了红军指挥员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普通群众对红军的支持。这次行动的成功,为后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飞夺泸定桥

红军主力成功渡过大渡河后,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泸定桥。这座由13根铁索连接而成的古老吊桥,横跨于大渡河上,是红军北上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能及时夺取泸定桥,红军将面临被敌军围歼的危险。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1935年5月27日凌晨,红军总部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决定由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担任夺取泸定桥的先锋任务。团长廖耀湘接到命令后,立即挑选了120名精锐战士组成突击队。这支队伍中,有老红军,也有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勇敢顽强,善于爬山。

突击队从安顺场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泸定桥进发。为了赶在敌人炸毁泸定桥之前到达,他们必须在24小时内行军120公里。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红军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向目标迈进。

途中,突击队遇到了许多困难。山路崎岖难行,有时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进。天气也不作美,时而下起大雨,使得山路更加湿滑难走。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们前进的脚步。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坚持向前。

在行军过程中,突击队还遇到了一些当地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听说红军要打败国民党军队,都非常支持。他们主动为红军战士们带路,还送来了食物和水。有一位老大爷甚至把自己的布鞋送给了一名鞋子已经破烂不堪的红军战士。这些平凡的举动,让红军战士们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经过艰苦的跋涉,突击队终于在5月28日下午抵达了距离泸定桥约10公里的地方。此时,他们已经能够看到泸定桥的轮廓。然而,桥的对岸驻扎着大量敌军,桥面上也布满了机枪阵地。要夺取这座桥,无疑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

廖耀湘召集队员们开会,详细布置了夺桥计划。他决定分两路进攻:一路由22名勇士组成,负责强行冲过桥面;另一路则负责从两侧掩护。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廖耀湘还特意挑选了几名游泳好手,准备在必要时从河里游过去支援。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5月29日凌晨,夺桥行动正式开始。22名勇士在朦胧的晨雾中,悄悄接近了泸定桥。当他们距离桥头只有几十米时,敌人发现了他们,立即开火。

面对密集的弹雨,22名勇士毫不畏惧,他们高呼着口号,冲向桥面。桥面由13根铁索连接而成,上面铺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拆除。勇士们必须踩着光滑的铁索前进,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汹涌的大渡河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叫刘金山的战士冲在最前面。他一手抓着铁索,一手扔出手榴弹,成功炸毁了敌人的一个机枪阵地。这给了后面的战友们极大的鼓舞。

紧接着,另一名战士马明伯也冲了上去。他用身体当掩护,让战友们能够更安全地前进。在冲锋过程中,马明伯不幸中弹,但他仍然坚持前进,直到最后一刻。

随着越来越多的勇士冲上桥面,敌人的火力逐渐被压制。与此同时,负责掩护的红军部队也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经过近30分钟的激烈战斗,22名勇士终于冲到了桥的另一端。他们立即展开攻击,打退了守桥的敌军。随后,更多的红军战士赶到,彻底控制了泸定桥。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泸定桥的夺取,标志着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次行动不仅体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也展现了红军指挥员的智慧和果断。

夺桥成功后,红军立即开始了过桥行动。为了防止敌人的空袭,红军战士们在桥的两端点起了浓烟,以遮蔽敌机的视线。就这样,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泸定桥,继续向北挺进。

泸定桥之战成为了红军长征中最为传奇的战役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战局,也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斗志。这个故事在后来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

四、强渡大渡河后的战略转移

红军主力成功飞夺泸定桥后,并未就此停歇。1935年5月30日,红军总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会议认为,虽然红军已经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敌人仍在不断调兵遣将,企图再次包围红军。为了避免陷入被动,红军必须尽快实施战略转移。

经过激烈讨论,红军领导层决定分兵两路北上。主力部队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向北直取四川盆地;另一路由朱德、张国焘带领,沿大渡河西进,为主力部队牵制敌人。这一决策既能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又能为红军寻找更多的生存空间。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6月1日清晨,两路大军开始分头行动。主力部队向北挺进,首先要翻越的是皑皑白雪覆盖的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山高路陡,空气稀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障碍。

红军战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步地向山顶攀登。寒冷和缺氧让许多战士感到头晕目眩,有的甚至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没有人退缩,大家互相搀扶,互相鼓励,坚持向前。

在攀登过程中,红军遇到了一群藏族牧民。这些牧民起初对红军非常警惕,但在了解到红军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而战斗后,他们主动提供了帮助。牧民们不仅为红军指明了最佳的翻越路线,还送来了牦牛肉和酥油茶,帮助红军战士们补充体力。

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跋涉,红军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当战士们站在山顶,远眺四川盆地的广阔平原时,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他们知道,胜利已经向他们招手。

与此同时,朱德、张国焘率领的部队也在向西挺进。他们沿着大渡河谷地前进,地形虽然相对平坦,但敌人的威胁却更加直接。国民党军队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红军,企图拖慢红军的行军速度。

面对这种情况,朱德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他命令部队分散成小股,化整为零,利用复杂的地形迂回前进。同时,他还派出一些小分队佯攻敌人,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在行军过程中,红军还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有一次,一支小分队在穿越一片原始森林时,遭遇了一群野生动物的袭击。面对这种情况,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没有贸然开枪,而是利用火把和噪音惊吓动物,成功化解了危机。

另一个挑战来自于恶劣的天气。6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大渡河水位急剧上升,许多临时搭建的简易桥梁被冲毁。面对这种情况,红军战士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就地取材的木头和藤蔓,很快修复了桥梁,保证了大军的顺利前进。

在向西挺进的过程中,红军还注意争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他们尊重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些少数民族青年甚至主动要求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到了6月下旬,两路红军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主力部队已经进入了四川盆地,开始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展游击战。而朱德、张国焘率领的部队也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敌军,为主力部队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战略转移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红军领导层的战略眼光,也展现了红军将士们的坚韧不拔和机智勇敢。他们克服了自然环境的重重困难,化解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还收获了宝贵的民心。无论是藏族牧民的帮助,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都让红军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这些经验为后来红军在各地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启示。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五、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终于到达陕北地区。这片贫瘠但充满希望的土地,成为了红军长征的终点,也是中国革命新的起点。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带领下,于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当地群众听闻红军到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他们献上最珍贵的食物,为远道而来的红军战士们接风洗尘。这温暖的场景,让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红军将士们倍感欣慰。

然而,此时的红军并不完整。红二、四方面军仍在川西北地区艰难跋涉。为了尽快与他们会合,毛泽东立即派出联络员,带着会师的指示奔赴川西北。

与此同时,红二、四方面军也在向北挺进。他们面临的困难丝毫不比红一方面军少。在穿越草地时,红军战士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茫茫草地中没有人烟,没有粮食,战士们只能靠吃草根、树皮充饥。有的战士因饥饿和疾病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坚持向北方挺进。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有一次,一名年轻战士因体力不支倒地不起。他的战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轮流背着他前进。当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战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一个整体,少一个都不行。"这种战友情谊,成为支撑红军战士们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终于抵达甘肃会宁。当他们看到迎接的红一方面军战士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会师后,红军立即召开了庆祝大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总结了宝贵经验,并指出了革命事业的光明前景。这次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斗志。

然而,会师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红军很快投入到了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他们一边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一边积极备战,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充分发挥了长征中积累的经验。他们注重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深得当地农民的拥护。同时,他们还采取灵活的策略,争取中间势力,孤立主要敌人。

红军还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他们在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学校,不仅为红军培养后备力量,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过半百的老农民和十几岁的少年同坐一张课桌的场景。

1965年彭德怀再过大渡河,事后惊觉:即便炸了桥,红军也能过河

在军事上,红军根据陕北的地形特点,进一步发展了游击战术。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法,多次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根据地,也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红军领导人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这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胜利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不仅挽救了中国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支能够担负民族解放重任的革命力量正在成长。

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士们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气概,也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的决心。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