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接受了美媒彭博社的采访。在采访中,中国又不出意料地成为讨论的主角。伊曼纽尔就叫嚣中国通过“欺骗”的手段,偷盗美国“技术”,赢得了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回应这种“作弊”手段,美国除了在高技术领域进行限制之外,还应该在另外2大领域对中国进行震慑,要求中国行使前“三思”。而这两大领域就是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伊曼纽尔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粮食。因此他认为,只要通过粮食问题对中国进行威慑,中国就会缺粮,就会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伊曼纽尔还称能源安全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可以在海上能源通道的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以破坏中国的“能源安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对中国形成有效威慑。
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
客观地说,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确是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问题。相较于中东、美国、俄罗斯,中国石油储量并不丰富。并且随着工业发展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扩大,以至于不断扩大对外能源进口。而能源运输线,就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生命线。
但伊曼纽尔能想到的,我们自然早有应对之策了,所以伊曼纽尔的想法不太可能能够实现。首先,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总量达5.4亿吨,这些能源进口半数以上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以及南海航线。美国的印太战略,恰好将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囊括在内,这就导致中国的海上能源交通线遭受威胁。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中国的做法有2种:一种是扩大能源的战略储备能力,另一种是扩大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不依赖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进口运输方式。
在能源安全问题上,过去4年时间里,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已经提升到20亿桶,天然气的储备能力提升到250亿立方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威胁中国能源安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也在积极构建不依托海上能源运输的获取能源的方式,该战略主要由4条石油天然气管道构成。第一条是中俄油气管道,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途经中国漠河,最终抵达大庆,已经有年输入3000万吨石油的能力。第二条是中哈原油管道,从哈萨克斯坦到大陆新疆境内,年输油量也高达1000万吨。第三条是中缅油气管道,从缅甸到中国云南,第四条是中巴油气管道。
这些油气管道,尤其是中缅和中巴之间的油气管道,就是为了避免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安全,受到马六甲海峡的影响,一旦航线受到影响,中国依旧可以在不依靠海上运输通道的情况下,保证核心的能源安全。
而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同样是如此。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保证所有人都不饿肚子,否则就会严重拖累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主要方式其实也是有两种,保证粮食储备,以及保证国内的粮食产量。
中国的粮食储备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不断提高,从当初的20%,一直提升到现在的40%,尤其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宣布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之后,美媒《经济学人》评估,中国在部分粮食储备上,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比如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67%的玉米储备、51%的小麦储备。
中美博弈
在内部粮食生产问题上,中国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条红线的目的,就是确保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能满足中国所有人的口粮供应,确保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当下,中国有能力保住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站在美国的角度来说,伊曼纽尔提出的构想有可取之处,但不多。因为我们早已未雨绸缪,提前数十年对这两个核心问题采取了应对措施,美国若是拿这两个问题对中国发难,不仅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反而还会给全球局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