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丹中毒的李昪
李昪是徐州人,6岁时老爸李荣去世,当时正是兵荒马乱之际,伯父李球带着他和他的母亲刘氏逃亡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刘氏也去世了,李球只得将他寄养于濠州的开元寺中。后来杨行密攻克濠州,这个8岁的孩子被掳入军中,杨行密“奇其貌,养以为子”(《十国春秋·南唐一》)。可惜,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却非常讨厌他。杨行密只得对部将徐温说:“这孩子品行敦厚,见识也不同于一般孩子,可我家杨渥一定不能包容,不如送给你做儿子吧。”就这样,徐温收下了他,替他取名徐知诰。知诰果然聪明异常,据说他9岁时就作了一首《咏灯》诗:“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其寓意是很明显的:义父徐温哺育我、栽培我,我怎会不尽心尽力地报答这大恩大德呢!果然,知诰不但非常勤快,对徐温夫妇的孝顺,甚至超过了他们的亲生儿子。徐温的妻子也姓李,对这孩子更有了一份亲近感,老两口对他关怀备至,一点也不拿他当外人看待。徐知诰长大以后,因功被授为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他选用清官廉吏,革新政治,推广教育,甚至不惜花光家财而延聘才学之士。
李昪(888年-943年)
徐温听说徐知诰治理升州颇有政绩,前往视察,果然,不但府库充实,城市建设也搞得很不错。徐温非常高兴,就将自己的总部从润州迁往升州,而让徐知诰前往润州镇守。当年杨行密担心自家的儿子不能容忍那个孩子,可是,徐温的儿子们就能容忍么?也不见得。由于徐温骂自己的儿子们都不如知诰孝顺,徐温的儿子都对徐知诰有了忌恨之心,其长子徐知训尤其如此,多次想害死这个“野种”。幸亏徐知诰人缘不错,才好几次化险为夷。
比如一次宴会上,有人暗示他有危险,徐知诰便提前退席。徐知训派人追杀,当事人追上了他,却没有将命令执行到底,而是告诉徐知诰自己的使命后,就返回向徐知训禀报,说是没能追上。及至徐知训被朱谨杀死,身在润州的徐知诰因为离扬州近在咫尺,在徐温之前就得到了消息,他立即渡江北上“平乱”,随后,徐温就自然而然地让他接替徐知训控制了扬州的军政大权。可是,徐温的另一个儿子徐知询仍然非常不满,认为徐知诰这个所谓的“哥哥”并不是徐家的骨血,几次请求由自己代替徐知诰执掌吴国的政权。徐温开始时虽然说:“你们诸兄弟的才能都比不上知诰。”没有同意,可是几个僚属也劝他用亲儿子代替干儿子,徐温这才拿定主意,准备亲自前往扬州劝杨溥登基称帝,顺便对两个儿子——亲儿子与干儿子重新安排。
没想到正要出发时却病倒于床,只得派徐知询带着他的劝进奏章到扬州呈递,然后就留在扬州代徐知诰执政。徐知诰得到消息后,知道事情已经难以挽回,就写了份奏章,请求调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准备第二天一早呈递。哪知就在这天夜里,徐温的讣告到了,奏章自然也无须呈递了。而徐知询呢,急急忙忙地赶回金陵奔丧,哪里还顾得上与知诰交接“辅政”事宜——何况徐知诰知道老爷子已逝,怎会那么甘心地交出实权!徐温既死,徐知询继承了老爸的金陵节度使等职,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所以继续与徐知诰争夺权力。
可惜他的政治经验远不如徐知诰,当他要求徐知诰到金陵来参加徐温解除丧服的仪式时,徐知诰以“皇帝不允许”为借口,哪里肯轻临险地?没能将徐知诰从扬州骗到金陵倒也罢了,徐知询反倒被徐知诰从金陵骗到扬州来“朝拜”皇帝,结果被留在扬州担任“左统军”,外加一个虚衔“镇海节度使”,却剥夺了他的兵权。从那往后,吴国的军政大权就全都掌握在徐知诰手中了。既然大权在握,金陵、扬州自然可以任意走动了,于是937年农历十月,徐知诰在金陵正式登基称帝,一开始建国号“大齐”,后来由于自己原本姓李,便认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为先祖,一说认唐宪宗的第十个儿子建王李恪为先祖,总之,他以大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改名李昪,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年号则定为“升元元年”。
平心而论,李昪是个满不错的皇帝,在五代十国中,除了周世宗柴荣以外,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推行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利的政策,派人踏勘田地,按照土地肥痟的程度决定税额。凡是调兵、征役或有其他赋敛,都按照税钱的比例摊派,人民的负担比较合理。李昪本人生活很节俭,常穿用蒲编的鞋子,盥洗用具是粗劣的铁器,左右服侍的只是几个老丑的宫人。可是他对别人却比较大方,凡是为国事而死者,他都给其家属发放三年的俸禄,以作抚恤之费。经过杨行密、徐温直到李昪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江淮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李昪所建立的南唐,比南方诸国的实力要强大得多,属下有人多次要求他出兵吞并周边小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李昪冷静地分析了客观局势,决定实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升元六年(公元942年),吴越国都城杭州发生特大火灾,将其宫室、府库、兵甲器仗等都烧光了。文武大臣们都劝他乘这个机会发兵吞并吴越,李昪不但坚决不同意,还派遣使者前往吊问,并送给吴越国大量物资。与邻国关系的改善,亦为南唐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