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白露虽过,但在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小营村,田野热浪依旧。枣庄东林农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其创新的5G智慧菇房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仅成功抵御了高温侵袭,而且实现了食用菌在高温季节的增产增量。

9月6日,记者走进枣庄东林农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酷暑形成鲜明对比。工厂化智能菇房内,一朵朵金黄色的菌菇正从一个个乳白色的菌包上“探出头”来,这是该公司今年引进投产的菌菇新品种,名叫金耳。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智慧菇房里一朵朵金黄色的菌菇“探出头”来。

“我们通过精密调控,将菇房内温度稳定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同时,利用LED灯带精准模拟自然光照为食用菌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该公司运营总监马坤说,这种科技赋能的种植模式,不仅克服了高温对菌菇生长的不利影响,还极大提升了食用菌的产量与品质。

马坤和菌菇打了近15年的交道,他告诉记者,金耳出菇的最佳温度是15℃-20℃,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出菇,每年只能出一季,而且大量金耳在同一时间上市,竞争激烈,一般卖不出好价格,加之天气变化,金耳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技术改造是推进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智慧菇房于2023年开始建设,共投资1.98亿元,占地约40亩,建设生态循环光伏“智能菇房”164间,主要种植秀珍菇、金耳等名品菌菇。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公司运营总监马坤介绍智能菇房的优势。

马坤介绍,智能菇房融合了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对菇房内部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综合分析,实现了生产环境及长势的智能感知、分析和自动控制。根据蘑菇适宜的生长环境,智能菇房可自动调节参数,调整菇房内的环境。

“开袋出菇时将温度控制在10℃—12℃,保持20个小时,然后让其自然回温至22℃左右,通过温差刺激催蕾出菇,待菇蕾长整齐后,再将温度控制在20℃,并实行自动控温。湿度和二氧化碳也可自动调节。”园区负责人李震宇指着菇房外的智能环境控制箱介绍,数字化管控技术能让菌菇随时处于适宜生长的最佳环境,长出的菇外形美观、大小匀称、色泽鲜亮,而且出菇时间可以人为调控,有效规避出菇高峰,平稳菇价。

除了金耳,5G智慧菇房生产基地还种植了秀珍菇。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像这样的智能菇房在这里有164间。

“每一批金耳的出菇时间大概在28天左右,秀珍菇的出菇周期更短,7天一个生产周期。我们通过控制箱一键操控车间的温度、湿度还有光照等,很大程度地节约了能耗和人工管理的成本。”李震宇介绍,园区每年可产菌菇6000余吨,实现产值9300余万元。

如今,枣庄东林农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菌菇生产基地成了远近“菇农”前来交流学习的“田间课堂”,并带动该村上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智能菇房的电子操作屏幕。

据介绍,这里的采摘工人一般月薪可以拿到3000元以上。52岁的小营村村民郭华告诉记者,她最多一个月能拿到4500元。“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孩子,真的太好了。”

小菌菇住进“数字房”,“数字农具”成为新质生产力

小营村村民郭华正在采摘秀珍菇,她们一个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

“传统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数字农具”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沙沟镇探索5G智慧共富菇房建设,能够破解项目土地限制难题,可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沙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翔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张生 耿建存 郝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