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激发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激发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9月3日,安徽省马鞍山经开区恩倍力抓斗抓具智能化制造项目基地,技术人员在赶制自主创新研发的抓斗产品。图/中经视觉 王文生 摄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陆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局势,争取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大陆经济发展的遏制打压日益加剧,主张同大陆“脱钩断链”,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已广泛渗透应用到现代产业体系之中,这会进一步深刻影响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塑。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积极把握好科技、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转型,从而引领生产力跃迁发展是大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由创新发展“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的根本途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大陆国情和新质生产力内涵,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化产业体系绝不是各地区盲目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所形成的重复性建设,而应该是一个具备地区特色与优势的优质产业体系,也只有这样的优质产业体系才能够支撑地区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不仅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在前沿技术赋能下的深度转型同样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各个地区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势具体制定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和重点类型,高效分工、错位发展,不仅有助于保留、升级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还能显著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特色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陆发挥地区比较新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曾经掣肘区域快速发展的劣势条件可能随着技术变革、生产要素流动、政策因素变化和市场变动等成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这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极有可能是其摆脱低效发展模式,转换新旧发展动能,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难得机遇。各地区将自身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条件同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紧密融合,探索能够发挥本地特长的新发展路径,有助于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依赖帮扶的被动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找准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

大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以及科技创新水平都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地区基于上述因素综合判断自身优势,从而针对性选择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不断加以落实。

以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约占大陆整个产业的80%,忽视传统产业便会造成产业发展的断档。新技术赋能下的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是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必要基础支撑。中西部地区虽然相较东部地区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较为薄弱,但是其在传统产业领域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仍然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其通过技术赋能和转型升级可成为驱动当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因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政策优惠等优势,大力促进农牧业及加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可以结合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科研优势,针对性研发并积极引进适用于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统工艺和装备更新、全过程清洁生产、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产品链逐渐延伸,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

以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由于其通常建设周期较长、资本投入量较大、风险不确定性较大,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采取集群化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以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世界先进科研创新资源密集,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绝对优势,此外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发展已较为成熟,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更易于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而未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仍应着力于在优势产业领域进一步寻求重大技术突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大陆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引领带动大陆经济长远发展。当前,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也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对优势。西安、武汉、成渝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为中西部城市群提供优质智力支持,且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和积累,这些地区大都具备较为深厚的优势产业基础。虽然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种类和数量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中西部城市群仍可以致力于采取“单点突围”的发展思路培育、打造当地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在有限的条件下集中资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以颠覆性技术引领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可以为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远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其发展起点为基础科学的突破,同时还涉及产品原型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等一系列过程,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先进科技创新资源及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发达地区拥有目前全国最为顶尖的科技创新资源,能够为由前沿技术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有效的智力支持。此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已经形成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未来这些东部地区应致力于进一步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依托专业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不断加速前沿技术向大规模生产转化的过程,进一步释放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点环节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科技人才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同样至关重要。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应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首先,应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实施基础学科相关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育国家紧缺人才。其次,应加快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加速技术升级迭代。最后,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等,积极引进、用好海外高水平人才。

进一步完善各类型产业优化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层次障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机制以及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首先,应完善引导传统产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不断优化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制度约束和国家标准引领。其次,应着力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实际发展情况逐步规范各地区招商引资的相关法规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最后,应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未来产业新赛道适应性监管体系,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各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大胆试错。

进一步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解决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制度瓶颈。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管理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应着力于不断提升各类生产要素的质量并进一步改革生产要素配置方式。首先,应完善激发企业家在要素配置中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业家不断探索发现新市场、创新应用新技术,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其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探索提供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周期各环节特征相适应的“接力式”金融服务,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最后,应创新完善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引导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向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集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郭威 王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