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去吃饭,在饭馆看到的一幕,令人唏嘘不已。
隔壁桌坐着一个老太太,带着两个孩子,通过对话能清楚,一个是外孙(乐乐),一个是孙子(洋洋)。
两个孩子差不多一般大,都是四岁左右的样子。
本来其乐融融的画面,没多久局势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起因,是一块橡皮。
乐乐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块卡通橡皮,拿在手上不停地把玩。
洋洋看见了,不由分说就上去争抢,慢慢地,两个孩子争红了眼,闹出了声。
老太太急忙打圆场:“乐乐,你把橡皮给哥哥玩一下”。
乐乐不愿意,手里紧紧攥着橡皮的另一半,脑袋摇晃的像是拨浪鼓一样:“那是妈妈给我买的,是我的”。
眼见形势不利,洋洋于是赶紧求助外援:“奶奶,我要玩这个橡皮……”
老太太没办法,只能和稀泥:“一会儿奶奶就给你买一块,别闹了,先吃饭”。
听见这话,洋洋干脆玩起了坐地撒泼那一套,拽着奶奶的裤腿,嚎啕大哭了起来。
老太太不得不乖乖就范,再次把目光看向乐乐:“你就把橡皮先给哥哥玩一会儿,等吃完饭,我带你们买新的”。
不过得到的仍是乐乐不假思索的拒绝。
坐在地上的洋洋似乎深谙“火上浇油”那一套,冲着奶奶哭着说:“奶奶,你看他,就不听你的话”。
也不知是洋洋的“激将法”起了作用,还是乐乐一而再、再而三的当众拒绝,让老太太丢了面子。
只见她从地上把洋洋抱了起来,一边拍打裤腿上的灰尘,一边安慰道:“别哭了,我们不要他的,现在就带你去买”。
“我们”二字一出,让我这个旁观者心底,不由得直冒寒气。
本是一家人,却在此刻被划分成了两派。
更关键的是,她用在了自己的外孙子身上,很难想象,这个突然被推出“亲情阵营”的孩子,此时该有多么孤立无援。
可是这件事情,就真的在我眼前这么突兀的发生了。
更绝的是,这个老太太还真的是“言出必行”的厉害角色,她冲着乐乐冷冷的扔下一句“你坐在这里别动”,然后带着洋洋,径直出了饭馆的大门。
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目瞪口呆,五味杂陈。
暂且不说这个老太太调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否妥当,单单这种把三四岁孩子扔在原地离开、置他的安全于不顾的这种举动,都让人不可思议。
这一刻,不少人所说的老人会在“孙子”与“外孙子”之间偏心的现象,突然变得具象了起来。
02
网上原先有个热门话题:
老人带“孙子”和“外孙子”,到底有没有区别?
底下有超过一半的年轻家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我们的常规认知里,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抛给老人,大概率都会给出“都是孩子,怎么可能会厚此薄彼”的回答。
但事实上,受到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有不少老人在对待“外孙”与“孙子”时,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心理动态,多多少少有一些区别。
而之所以会给出会把“一碗水端平”的结论,一方面是不愿自己被架到道德的高低,另一方面跟自我保护机制的开启有关。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自我服务偏见”的理论,就能解释这种情况。
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在回忆一些事情时,倾向于美化自己,常常会将一些不良结果归咎于他人的心理倾向。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并非每个老人都会被“守旧思想”所左右。
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是一个相对普遍的多数现象。
而追根溯源,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存在,受制于两方面的传统观念。
其一,是养儿防老。
由于“养儿防老”的刻板生存机制印象,会导致老人在一些事物的判断上,出现偏颇,从而就会有“资源倾斜”的现象发生。
比如,会把财产的继承权,归于儿子这一方。
其二,是血脉传承。
在评判亲缘关系时,尤其是代际关系,老一辈人非常注重血脉传承和姓氏的联系。
就比如很多人会把“他是我家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姓的”这种言论挂在嘴边。
慢慢地,这种观念,会导致由儿子与女儿所生的孩子,在老人心中所占据的比重和位置,会发生倾斜,从而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感。
说直白点,无论是为了“养儿防老”,还是说固守“血脉传承”的重要性,其背后都是一代一代因“生存需要”所演化出来的产物。
但显然,曾经顺应时代和家族延续的产物,已经很难与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了。
03
在过去,人们常常会把儿子视为“家里的顶梁柱”,而把需要出嫁的女儿当作“泼出去的水”。
在这种观念的催动下,老人自然会对“外孙”和“孙子”,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联系。
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无数现实情况的证明,女儿往往是更能承载父母未来的人选。
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发现,在女孩身上投入资金,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这就是著名的“女孩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女儿的感情和付出,也能换回更多的情感回报、现实利益与晚年生存保障。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院里,随处可见伺候在老人床前的,更多的是“女儿”。
比如,在检查时推着母亲、扶着父亲排队的,几乎是女儿。
比如,忐忑不安守在手术室门口的,几乎是女儿。
比如,在床前伺候吃喝拉撒的,也基本上是女儿。
这并不是因为女儿不怕苦、不怕累、闲得发慌,而大多是由于女孩子与生俱来的柔情,以及深埋于心底的反哺之心,才能在老人面对疾病困苦时,涌现出不离不弃的担当与陪伴。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通过老人对待“外孙”与“孙子”有所区别的现象中,所折射出来的是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的顽疾。
只有从骨子里慢慢丢弃掉这个顽疾的“负累”,才能让一个家庭,始终处于正面积极的发展之中。
更关键的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不该成为被传统观念的糟粕所波及受害者。
大家说,对吗?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老人在对待“外孙”与“孙子”时,有没有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