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神话:悟空》的强劲带动下,山西的玉皇庙、崇福寺、小西天、铁佛寺、双林寺等27处游戏取景地热度纷纷飙升,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土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此。
国庆长假期间,山西省66个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784.4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6.9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热爱山西古建的人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他们对山西古建的关注,并非始于《黑神话:悟空》,而是更早之前,便已怀揣着热爱,聆听着历史的回声。
10月8日至11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用画笔细腻记录山西古建之美的90后武晓波、用双手精心塑造山西古建中彩塑形象的雕塑家刘瑞杰,聆听他们在传承山西古建之路上的动人故事。
武晓波:用画笔描绘古建风采,以文创传递三晋之情
1990年出生的武晓波,是山西祁县人。提及绘画的初衷,他说他从小在昭馀古城西大街长大,经常看到在古城里写生的大学生,那时的他能一整天跟在他们身边观看。等人离开后,他便迫不及待地从家里拿出小板凳、纸和画板,去模仿。父母看出了他的热爱,为他报了美术兴趣班。在兴趣班中,他不画蜡笔画,而是跟着艺考的高中生一起画素描和人物。
凭借着对美术的执着与热爱,武晓波高中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然而,大学时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哲学专业。他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证明。大学毕业后,他先是留校工作,后回到家乡。
2020年,武晓波重新捡起画笔,他开始用0.03毫米到0.05毫米的针管笔点画乔家大院。“因为要一个点一个点地去画画,每天最多只能完成几个平方厘米。”就这样,他的乔家大院画了一年半的时间。其间,因画作被发现,武晓波也成为开发乔家大院文创产品中的一员。
2023年3月,武晓波开始思考还能为山西的古建做些什么。于是,他背着相机穿梭在全省的60余个古建之间,包括五台县南禅寺、长治天台庵、平遥镇国寺、阳泉天宁寺、应县木塔、运城永乐宫、大同云冈石窟等。参观古建的过程中,武晓波发现,受拍摄角度以及建筑物两侧东西厢房遮挡的影响,照片很难体现一栋建筑的全貌,而画却可以完全呈现,他便有了手绘古建的想法。于是,武晓波或走一步拍十余张照片,记录古建的特点,或拿着纸笔坐在古建下写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古建的亮点和特色,我都会请导游讲解,毕竟山西的历史悠久,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没有导游的带领,很难看懂这些珍贵的文物。”
翻看武晓波的手稿,画有黄河、太行山、吕梁山作品的纸张泛黄发旧,“这些画和乔家大院的画法一样,使用的都是点画,一个点一个点去画,每幅画的创作时间都得一个多月,纸张就会发黄。”
有的古建武晓波只展现了其中的一个点,比如鸱吻、斗拱、脊兽。他说,永乐宫和华严寺的琉璃鸱吻是最好看的,如果都画全貌,就会单一,为此他选择了古建中最具代表的特点摘出来,供人们了解不一样的山西。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发现,除了点画,武晓波的绘画大部分使用的是界画,他说这和《瑞鹤图》《清明上河图》的画法一致。
每一趟采风,对武晓波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他说,山西的每一处古建,都有不同的魅力。山西有很多大院,每一处都独具特色,乔家大院房间虽小,但建筑十分有特色,斗拱、砖雕、木雕和石雕都很精美;王家大院建筑辉煌,一看就是深宅大院。
除了将山西的古建留在画纸上,武晓波还开发了与乔家大院相关的冰箱贴、纪念币等20余种文创产品。现在他手绘的95幅作品,包含山西的古建、晋商的辉煌、三晋名人、山西特色美食、文物古韵等。这些作品被做成打卡本册,集找、写、涂、盖、送、忆等功能于一体。跟着绘本上的内容,人们可以寻找岁月留在山西的痕迹;随手记录故事、情感和记忆;在线描图案上可涂出山西的颜色;还可用来集章,作为来自山西的礼物送出去,成为属于每个人的山西独家记忆。
武晓波表示,他将继续开发更多的山西文创产品。现在即将问世的AI明信片,里面有11个市的AR地图和讲解介绍,他希望从传统向数字化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了解山西。未来,他还会继续走访山西古建,将山西的不可移动文物留存在纸上,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爱上山西。
刘瑞杰:用雕塑展现山西魅力,推广本土优秀文化
1977年,刘瑞杰出生于山西繁峙,至今从事雕塑已有近30年时间。这些年他无数次走进山西的古建,学习、临摹、创新里面的塑像,参加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创作的释迦摩尼像、唐代力士像等均被相关部门收藏。
提及与雕塑的结缘,刘瑞杰说,1994年,在艺术学校众多专业中,他毅然选择了雕塑。“在我的家乡繁峙,正觉寺、岩山寺等古建筑比比皆是,自幼我便对古建及其雕塑充满兴趣。”刘瑞杰说,正是这份对家乡古建筑雕塑的热爱,成了他艺术之路的起点。
刘瑞杰所在的雕塑班级只有7人,在这个小众却充满挑战的领域里,他深刻地认识到雕塑与绘画的不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艺术,需要对人物结构、内在结构有深入的理解。为了掌握这门艺术,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解剖学,将人体的骨骼肌肉关系研究透彻,以确保能够准确把握人物比例。他深知,作为一名艺术雕塑家,不能只关注外在的东西,更要挖掘作品的内在灵魂。“不仅要把人塑得像了,也要把神弄好。”这是刘瑞杰对自己的要求。
学习雕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的喜欢逐渐被枯燥的练习所取代。然而,刘瑞杰凭借热爱坚持了下来,他说雕塑的挑战在于如何传神,这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瓶颈”,却也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和突破。
“雕塑不是泥巴,而是有灵魂的艺术。”刘瑞杰反复强调着这句话。他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重复去做,一版又一版地修改,最后甚至用放大版去寻找作品中的关系。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只为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工艺上,他先以泥塑为基础,待作品完成后,再将其材质转换为铸铜、石头等,使作品更加持久地展现艺术魅力。
1998年,刘瑞杰以优异的成绩在山西省文化艺术学院完成了4年学业。随后,他又在太原理工大学装潢设计系继续深造。毕业后,他的雕塑作品《霸王别姬》荣获陕西省第六届美展三等奖,还参与了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晋商文化广场大型组雕《驼队》的创作。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众多作品,如《革命烈士尹林芝》《黄河岁月》《晋国魂》《畅想曲》《百色起义》等一系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刻理解。2019年,他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山西花车大型雕塑《太行山》的创作与制作。最近,他完成了10米高的黄河文化主题雕塑在柳林展出。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不断思考着如何创新。他认为,山西传统雕塑多为庙宇彩塑泥,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也需要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雕塑不仅是一项体力活,更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很多人因为觉得雕塑专业苦而选择离开,但刘瑞杰却坚定地留在了山西。他认为,山西的精品很多,这里有丰富的古建文化和艺术瑰宝等待着被发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山西本土的优秀文化推广出去。无论是将传统雕塑进行二次创作和加工,还是在公共雕塑中去除繁琐、保留整体性,他都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对山西的雕塑艺术产生兴趣。
走进刘瑞杰的工作室,泥巴、工具摆放有序,他身着工作服,专注地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雕塑的世界里。
在传承方面,刘瑞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雕塑艺术需要老带新,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他也坚信,山西的雕塑艺术就像宝石一样,只要不断传承与创新,肯定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责编: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