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关于教学单位教师划转工作具体安排的通知》,该校根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内设机构设置》(校党文〔2024〕25号)和学校学部、学院本科专业归属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单位教师划转工作实施方案》。
划转范围为原教学单位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本次划转工作主要解决教师归属问题,首先进行统一划转,后续再根据学生规模、专业匹配度进行局部优化调整。非教学单位中承担有教学任务的人员和申请转为教师岗的人员归属问题另行研究,不列入本次划转范围。
通知还提到,划转要确保教师专业背景和所授课程与划转学院具有关联性,同时兼顾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及个人意愿等因素;鼓励和支持教师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学校重点发展领域流动,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契合……
从该校机构调整及人员划转情况来看,26个学院中,有8个独立建制,7个机构保留,6个机构分拆(需转入新设立学院),3个机构(人员)重组,2个机构重组(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学院需合并至新学院)。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等十余个学院,教师可转入和转出。黄河商学院不接受转入,原有教师需转出。此外还有素质教育中心等4个机构涉及职能调整,且均不接受转入,除了素质教育中心会保留心理学教师,其他教师需转出外,其余3个中心原有教师均需转出。
机构调整,教师划转!
目前,多所高校进行机构调整,院系及行政部门的调整均有涉及。高校院系调整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行政机构的调整,高校可以重新梳理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情况等。而这些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机构调整涉及的相关人员也需要划转分流等。
如甘肃医学院按照7月8日院系重组协调会议精神,落实好甘医学函(2024)11号通知要求,2024年8月21日,该校临床医学院召开了临床医学院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完成了由基础医学院管理的21级和2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儿科学专业全体师生调整划归交接工作。
如何针对相关人员进行科学有效调整划归?不少高校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明确了原则。
如湖南工学院此前教学院(部、中心)、直属科研机构人员分流工作中,明确高层次人才(博士、教授等)学科归队、各类人员(专任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按所属于类别归队原则;教师与主讲课程不分离,随学科专业分流原则;组织员、辅导员等岗位人员分流及配备遵循人岗相适原则等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党委书记阮凤斌在深入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和数学与数字经济学院对落实机构改革情况进行调研时曾强调,首先解决人员归属问题,按照“人员跟着科室走、教师跟着专业走”的原则先进行整体划转,后续再对辅导员、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规模、专业匹配度进行局部优化调整,涉及处级、科级领导干部调整的由学校党委统筹安排;要认识到专业划过去,专业教师不过去就是违背了学校改革的初心,专业没有教师支撑就办不下去。这和文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单位教师划转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注重优化专业内在质量
近年来,多所高校启动院系调整工作,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调整优化学科学院和专业结构。以学科为统领,打破学校和部门界限,整合省内学科资源,规范优化高校学院设置。每个一级学科原则上要设置在同一学院,集聚学科资源;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科研职能原则上应归并在同一学院。聚焦有效服务产业,逐步构建“优势学科+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的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精准的学科学院形态体系。
实际上,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校需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专业内涵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对此,高校可以结合对应产业的需求分析,可以定位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水平高、就业形势好的优势专业,可进一步在政策或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同时,对于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低下、招培就主要环节出现问题的专业,进行及时的调整。
学科专业调整包括要素的调整和专业结构关系的调整。要素的调整具体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边界划分及内涵的调整,专业所对应的活动领域或职业领域范围的专业口径调整,以及专业内在质量状况的调整,也就是内涵式的专业建设。
根据大陆当前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的要求,学校应该依循产出导向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也就是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支持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等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进行建设与优化,在这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调研给予专业一定的参考。例如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环节中,需要充分调研本专业当前及未来培养面向的行职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程度(表),再结合核心雇主的具体访谈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从而为后续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匹配等提供优化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各高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