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阳山写的《三家巷》在哪里?

作者:叶曙明

广州人对起名字,一向不太在意,以前很多人虽然世世代代生活在六脉渠边,但要问他这是什么渠,他也未必答得出来。这就是广州人的性格,为了叫得方便,宁愿起些无趣但好记的名字,诸如“大坑渠”、“大水沟”之类,你问他住哪里,他就说“我住大坑渠边”。到现在也没改这习惯,说“六十三层”,很多广州人知道说的是哪里,但如果问他们“六十三层”的正式名字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来。

欧阳山写的《三家巷》在哪里?

《三家巷》作者欧阳山

但也有例外。广州人对地名认真起来,也很“得人惊”的,我记得在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争论《三家巷》里的三家巷,到底在哪里。甚至报纸也常发表一些讨论文章。人们那么热心地寻找三家巷,如今五十岁以上的广州人,也许都还记得(五十岁以下的,则可能连《三家巷》也未必读过了)。我最后一次在媒体上看到有关三家巷地点的讨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还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还没心息。

我想起前几年福建顺昌宣布,他们发现了孙悟空和他的兄弟的合葬墓,证明孙悟空是福建顺昌猴。但在这之前,我就听说孙悟空是江苏猴,老家在连云港,后来又听说山西娄烦也有人考证出孙悟空是山西猴,再后来又听说湖北随州和甘肃瓜州也加入了孙悟空籍贯之争。我以为寻找小说原型的游戏,大抵相类,争旅游资源而已。

但广州人找三家巷,却与旅游无关。60年代,就算找出一条三家巷,也不会增加什么游客,也不能圈起来卖门票。我一直以为《三家巷》就是一本小说,小说就是虚构的。但没想到真有人考证出来了,广州一共有四条三家巷,一条在百灵路,一条在海珠南路三府前街,一条在洪桥街,一条在德政北路万安里。1931年,政府觉得重名太多,把百灵路三家巷改名为三春巷,洪桥街的改为三省巷,万安里的改为三光巷(这个改得最难听),只有三府前的保留了三家巷原名。

欧阳山写的《三家巷》在哪里?

《三家巷》

三省巷在抗战时被拆毁了,后来建了新楼,并入了张家里;三光巷在扩宽东风中路时,也被拆毁了;三府前的三家巷,1982年并入了三府前街,也不存在了。我与这三条巷子从无交集,所以毫无印象,但百灵路的三春巷,倒是知道的。因为我曾经住在三春巷对面,巷里好像是居委会,我外婆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搬张凳仔到巷里开会。不过,这条巷子如今也已经拆掉,兴建高楼了。

一般人认为,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大概是百灵路三春巷。欧阳山在书中提供了三家巷的三个地理特征:一是在广州城西北角西门口一带,二是出三家巷往南不远就是窦富巷(原来在海珠北路的南段,已拆),三是原属旗下街,四是周炳经常去将军前和光孝寺玩。在这四条三家巷中,似乎只有三春巷最符合这几个特征。

不过,欧阳山在这里又故意弄了个“玄虚”,说三家巷是在官塘街的西侧,官塘街就是今天的海珠北路北段。清代时是汉军镶白旗的地盘。广州城西有许多旗下街和旗人大屋,是清代旗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具体分布如下:

正白旗在象牙街至西濠街(今海珠中路)、诗书街一带。正黄旗在绒线街,沿白薇街至毕公巷一带。正红旗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以南至晚红园(今观绿路)一带。正蓝旗在左都统署以西,沿进士里(今进步里)至大利巷一带。镶黄旗在大德街(今大德路)至诗书街(今诗书路)一带。镶白旗在大市街以北,沿玉华坊至左都统署(今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东边。镶红旗从云台里起,包括学宫街、光塔街(今光塔路)、甜水巷北段,仙邻巷北段、进士里(今进步里)北段至杏花巷一带。镶蓝旗从光塔街以南、仙羊街街口起,沿纸行街(今纸行路)南段至白沙巷一带。

以上是主要的分布位置,但后期已不是很严格。比如官塘街就是镶白旗汉军的聚居地。汉军不是满人,而是以汉人为主。官塘街北端有一条叫“北城根”的巷仔,有朋友问我,广州人不兴叫“城根”,北京人倒是兴这么叫,“城根儿”,还打个卷舌。为什么广州会有这地名呢?我估计就是官塘街的汉军旗人叫开来的。

欧阳山写的《三家巷》在哪里?

欧阳山在梅花村的故居

既然欧阳山说三家巷在官塘街西侧,于是认真的读者又兴致勃勃去考证了,这回找来找去,在官塘街西侧没找到三家巷,倒是在盘福横街与海珠北路之间,找到了一条“八家巷”,它确实是在官塘街的西侧,但数了一下,共有六户三家,11个门牌,与小说不太对得上号。

其实,在1959年的时候,欧阳山本人已经亲自解过谜,他说三家巷是有的,但不在官塘街,而在百灵路,和小说里描写的三家巷完全不一样。这个解释似乎有点模棱两可,只说明广州有三家巷(其实这个不用欧阳山说大家都知道),但与小说里的不一样。那小说里的三家巷到底以哪条三家巷为原型?依然含糊不清,所以几十年来才不断有人想把它考证出来。

然而,事过境迁,岁月无情,当年热心找三家巷的那一代人,已经渐渐老去,今天不会再有人去考证三家巷的原型了。一来时代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也变了,《三家巷》很难再掀起洛阳纸贵的阅读热潮,二来广州城区的变化太大,很多老街老巷都已消失,无从考察了。这个曾经引起广州满城热议的话题,终于消失在时间隧道的深处了。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广州的两座风水塔

水上的广州:山为骨骼,水为血脉

百灵路曾经是个艺术窝

人民路:等待阳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