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刘秀,汉光武帝)
公元36年11月,东汉名将吴汉降服白帝公孙述部将延岑,顺利攻取成都。入城后,他先砍下已伤重身亡的公孙述首级传送洛阳光武帝,继而将公孙述妻儿子女诛杀殆尽,再把降将延岑灭族,最后“放兵大掠,焚述宫室。”
光武帝闻讯怒斥吴汉:“成都百姓投降三日,官吏百姓已心归我朝,你却纵兵屠城!可怜成都‘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日之间被你杀害。朕心酸悲痛。你如此残忍不仁,完全丧失朕提倡的仁义之心!”
奇怪的是,名将耿弇在军事生涯中曾有“屠城三百”的不光彩记录,却未遭任何人谴责。吴汉仅屠成都一城,便遭光武帝怒斥。原因何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一)巧计归汉</h1>
吴汉是南阳郡人,曾任当地亭长(相当于今派出所所长)。他为人豪爽仗义,喜欢结交三教九流,因此门下宾客鱼龙混杂。新朝末年,吴汉因“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为生存以贩马为业,“所至皆交结豪杰”,成为燕蓟一带著名人物。
南阳人韩鸿奉更始帝诏令持节巡视河北,以高官厚禄收买当地官员。有人力荐:“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韩鸿召见吴汉,一番交谈后“甚悦之”,立即以更始帝名义委任吴汉担任渔阳郡安乐县县令,隶属渔阳郡守彭宠指挥。
“赵汉皇帝”王郎在邯郸称帝,派人四处封官许愿、招降纳叛。刘秀同时在河北招兵买马,讨伐王郎。渔阳郡守彭宠举棋不定,召集下属商议归顺谁。吴汉素闻刘秀有长者之风,“独欲归心”,力谏彭宠:“渔阳郡与上谷郡的精锐骑兵闻名天下,您为何不说服上古郡守耿况一同归附刘公,派出二郡精锐骑兵力助刘公攻击邯郸?”彭宠虽深以为然,但因“官属皆欲附王郎”,无法明确表态,此事不了了之。
吴汉见彭宠首鼠两端,只得告辞出门。路上巧遇一个饿得发昏的儒生,吴汉让他吃饱喝足,问他刘秀近况。他得知刘秀一路郡县归心且“邯郸举尊号者(即王郎),实非刘氏”后,心生一计,派人模仿刘秀笔迹,伪造传给渔阳郡的公文,派儒生假冒信使求见彭宠。待儒生与彭宠交谈甚欢时,吴汉趁热打铁继续劝谏彭宠归顺刘秀。
恰在此时,上古郡守耿况听从长子耿弇劝说,邀约彭宠归顺刘秀。彭宠终于下定决心,派吴汉率二千骑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吴汉与耿弇等追上刘秀,刘秀大喜过望,立即派吴汉等人“将突骑,扬兵戏马,立骑驰环邯郸城。”攻取邯郸后,吴汉被刘秀封为偏将军,“赐号建策侯。”
与刘秀携手攻破邯郸的尚书令谢躬与刘秀产生激烈矛盾,双方均欲置对方于死地。谢躬“率其兵数万,还屯于邺(城)。”刘秀技高一筹,以调虎离山计引出谢躬,暗派吴汉等人偷袭刘庆和陈康留守的邺城。
吴汉粗中有细,先令辩士劝降陈康。陈康逮捕陈庆及谢躬妻子儿女,开门降吴汉。吴汉布下伏兵,将战败回邺城的谢躬亲手斩杀,使“其众悉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二)平定河北</h1>
刘秀欲派人到幽州征兵,邓禹力荐“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的吴汉前往。吴汉被拜为大将军,持节征发幽州十郡骑兵,趁更始帝委任的幽州牧苗曾不备,率二十骑斩杀苗曾斩“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吴汉征发幽州骑兵,“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见吴汉满载而归,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定吴汉不可能分兵给其他将领。吴汉光明磊落,将军士名册悉数上交。诸将争先恐后向刘秀要兵,刘秀笑着问:“你们原先不是都担心吴汉吃独食吗?现在怎么又来狮子大开口?”诸将惭愧之余,满心敬佩吴汉大公无私。
吴汉跟随刘秀“击铜马、重连、高胡,皆破之。”每次战斗,吴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阵。”刘秀称帝后,以“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任命吴汉为大司马统帅全军,“更封舞阳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三)平定关东</h1>
吴汉先率大司空王梁等人“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被光武帝封为广平侯,食四县;继而率诸将消灭残余势力,率部“进兵南阳”,所向披靡。屡战屡胜。
在一次激战中,吴汉亲率轻骑兵与敌军作战,“不利,墯马伤膝,还营。”诸将在吴汉病榻前异口同声道:“此时大敌当前,将军却因伤卧床,我等心存畏惧啊!”吴汉勃然大怒,忍痛包扎好伤口站起身,下令杀牛犒赏军士,激励士卒奋勇杀敌。军士们备受鼓舞,奋勇杀敌,反败为胜。
吴汉再接再厉,“击破五校贼于临平,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此时,平阳郡鬲县五姓豪强“共逐守长,据城而反。”汉军诸将摩拳擦掌,“争欲攻之。”吴汉气定神闲,断定五姓造反根源在于县长不作为,于是命令“敢轻冒进兵者斩”,同时逮捕县长,传檄各郡,向五姓造反者道歉。“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对吴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称赞:“(吴将军)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其后,吴汉跟随光武帝东征西讨,彻底平定东方后,高唱凯歌“振旅还京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三)伐陇平蜀</h1>
陇右军阀隗嚣归顺东汉不久,又勾结白帝公孙述反叛。吴汉跟随光武帝攻击陇右,关中诸郡甲卒与朝廷大军密切配合,“遂围隗嚣于西城。”光武帝东归后,吴汉不顾圣命,贪功心切,不顾一切“并力攻嚣。”关中诸郡甲卒不听调遣,“逃亡者多。”吴汉缺兵少粮,又遭受到公孙述救兵的攻击,“遂退败。”
公元35年,隗嚣被消灭后,吴汉的亲密战友来歙率部从陇右伐蜀,连战连捷,却被公孙述遣刺客杀害。吴汉“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岑彭攻破荆门,率大军长驱入蜀,又被公孙述的刺客暗杀身亡。吴汉闻讯率三万士卒溯江西上,接替岑彭指挥。他“与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战于鱼涪津,大破之,遂围武阳”,全歼公孙述援军五千人,势如破竹“进军攻广都(成都南部),拔之”,使“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兵锋直逼成都。
光武帝闻报,指示吴汉:“成都尚有敌军十余万,且不可轻敌。您应坚守广都,勿与敌军争锋。敌军若不敢来,您尽量与敌兜圈子,以运动战和消耗战拖得敌军精疲力尽时,再发动攻击!”
吴汉求胜心切,置光武帝战略部署于脑后,孤军深入。
光武帝闻报大惊失色,下诏谴责吴汉:“您为何置朕指示于不顾?您轻敌深入,又与刘尚各建营垒。敌军如出兵牵制您,以大军全力攻打刘尚,您怎么办?刘尚败,您必败!您马上率部回广都!”
诏书还在途中,公孙述果然抓住战机,“使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并出攻汉”,同时令别将带“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吴汉与敌军“大战一日,兵败”,被敌军重重围困。吴汉深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于是激励诸将:“我军与刘尚军被分割包围,危在旦夕。我计划暗中撤军突围与刘尚合兵抗敌,诸君‘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意见统一后,吴汉令将士们厉兵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为麻痹敌军,吴汉令军营中“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敌军放松警惕后,吴汉“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敌将发现中计,急忙率兵追击。吴汉与刘尚合军后,实力大增,率部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谢丰、袁吉,获甲首五千余级。于是引还广都。”
吴汉上书向光武帝汇报详情,“而深自谴责”,得到光武帝原谅。他抖擞精神,与公孙述在广都、成都之间展开决战,“八战八克”,围困成都,最终攻破成都,“斩述首传送洛阳。”入城后,吴汉纵兵屠城,受到光武帝怒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五)屠城遭斥</h1>
吴汉为何屠城?光武帝因何怒斥?
吴汉屠城,先为复仇。因南阳郡战友来歙与岑彭相继死于公孙述刺客之手,吴汉杀红了眼,才采取无区别屠杀行动。同时,吴汉将公孙述枭首并灭族,彻底铲除公孙述势力,做到了光武帝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公孙述被灭后,光武帝终于实现东汉王朝名副其实的统一。
光武帝怒斥吴汉,一因吴汉屡次不听诏令贪功冒进,破坏自己的战略部署,且起到极坏的带头作用,有藐视皇权之嫌,必须敲打敲打;二因吴汉“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将成都城变成人间炼狱,严重损害光武帝仁君形象,故而“闻之怒,以谴汉。”
吴汉仅受到光武帝几句不痛不痒的文字批评,丝毫不影响其仕途及前程。消灭公孙述后,吴汉北击匈奴、镇压蜀郡守将叛乱,病重时光武帝亲临探视,病逝后被追谥忠侯,享受西汉大将军霍光的隆重丧礼入土,名列云台二十八将次席。
因此,吴汉屠城遭到光武帝痛斥,仅仅是光武帝的表面文章。对光武帝而言,吴汉将公孙氏全族斩尽杀绝,永绝后患,劳苦功高,值得表扬。
但是,表面文章必须做足,必须树立自己吊民伐罪的仁君形象,所以必须批评吴汉;对吴汉来说,善于体会领导意图,做领导想做而不便做的事,由此挨几句批评换来锦绣前程,值当!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