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女人的类型中最典型流传最久的是哈法。
哈法是中产阶级的时髦外套。从中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哈法。在欧洲国家的上流阶层中,一个小小的淑女很小就开始学习法文,并以长大后能够在社交场合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而骄傲。法语,似乎成了一个身份的标志。这一风尚后来传到了广袤的俄罗斯,你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作品中,譬如说《安娜·卡列尼娜》里,贵族夫人小姐的对白中常常掺杂着法文。后来,哈法风靡了全世界。
时至今日,当一个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女人的品位、见识以及财富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她的目光可能就会转向欧洲,具体的位置就是法国。她的身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她开始喜欢喝法国红酒,看法国电影。
2.她迷恋夏奈尔的香水,路易·威登的手袋,克里斯汀·迪奥的时装。
3.她向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枫丹白露的阳光,普罗旺斯的薰衣草。
4.她渴望去左岸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去香榭丽舍大街买一瓶香水,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她们中多数人都喜欢法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室内装饰乃至发型。她们甚至开始学习法语,这是全球的时尚语言--甚至就连日本生产的化妆品,标签、品牌也使用法语。
法国前外长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谦虚地说:“许多国家过去喜欢、现在仍然喜欢法国,喜欢法国的遗产、法国的思想和法国的文化。”而《纽约客》开设的“巴黎通讯”专栏则这样评述巴黎的魅力:“具有世界最美好,但最寻常的文明--咖啡馆、小餐厅、公园、托盘上的柠檬、林荫大道点缀了树叶阴影的灯光......"
可见,哈法是世界性的,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东京,有满足哈法一族阅读原版法文书籍最好的专业法文书店-欧名社和法兰西图书社。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左岸情结:你在不同的城市都可以看到左岸酒吧、左岸书店、左岸咖啡馆、左岸西餐厅......塞纳河左岸的咖啡味道,正弥漫在中产阶级聚集的每一个角落。
哈法女人读着加缪、萨特。她们在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里,在马蒂斯的《持郁金香的年轻女孩》里,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里,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里闻着左岸的咖啡浓香。在她们的眼里,法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高低,也许就像波尔多红酒之于可口可乐、肥鹅肝之于汉堡包、YSL晚礼服之于Levis牛仔裤、朱丽叶·比诺什之于詹妮弗·洛佩效......
但全世界最著名的哈法一族却不是女人,而是一个男人--英国人彼得·梅尔。
若干年前,彼得·梅尔厌倦了写字楼生活的繁忙与浮华,携太太来到普罗旺斯山谷的一个小镇,买了一幢历经两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开始了他们的山居岁月。
在彼得·梅尔的笔下,这个地方“夏天,悠缓炎热而愉快;冬天,悠缓寒冷而愉快”。
彼得·梅尔自得其乐地打理着自己的葡萄园,和采松露的农夫交上了朋友,和酒农一起分享酿造葡萄酒的快乐,并且写出了《山居岁月--普罗旺斯的一年》、《恋恋山城--永远的普罗旺斯》、《一只狗的生活意见》、《有关品位》、《追踪塞尚》、《吃透法兰西》等著作,津津乐道于法国的松露、奶酪、肥鹅肝、鱼子酱、橄榄油、香槟酒......
[微风]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