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姬胡,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
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图片来自百度
周厉王因为从贵族手中夺利益,还堵塞言路,被钉在历史的羞耻柱上,特别是不被后世的文人所喜欢。
他死后,史书上记载,他的谥号是“厉”,而青铜器铭文上的谥号是“刺”,“厉”和“刺”都是比较糟糕的评价。
历代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周厉王无疑是非常标准的负面人物。他干的两件事一直被大家所诟病。
一件是规定周王室从山川泽林中汲取收入的比例,贵族和诸侯们上缴贡赋,不能再随心所欲。厉王无疑是动了贵族和诸侯们的“奶酪”。
另一件是执行这一经济政策,他堵塞了言路,导致群情愤怒。
周厉王在政权中安排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代替周公和召公,把持高级权柄,安插人员到诸侯封地任职,染指基层权力。
站在“一国之君,天命共主”的角度来看待周厉王这一做法,我个人感觉是没错的。
周朝当时实施的政策制度是封土建邦制度,各个诸侯和贵族拥有独立性很强的封地。
历代周王放下手中管理权,让诸侯代为治理天下,拥有独立自主的行政、军事权力,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
这一举措随着昭王南伐荆楚失败,西周终止军事扩张,开始处于守势,走向衰落。到了第六代周穆王时,东南的淮夷、西北边陲的犬戎,开始侵扰周朝。到了周夷王(第十代周王)诸侯们开始不来朝拜。
南边的楚国国君熊渠效仿周天子,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了王。面对这种“僭越”之事,周夷王也只能假装看不到。
范晔的《后汉书》中说:“夷王衰弱,荒服不朝。”西周十代后,国势衰微,其创造的天下体系,濒临瓦解。
夷王的儿子姬胡即位,即位周厉王。他是一个内心充满梦想的厉害角色,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委委屈屈地活过一生。他决定雄起 追求一个更有尊严的生命。
周厉王东征西讨,先后打败犬戎、淮夷和宿夷,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有梦想的西部有为青年。
那些有异心的诸侯国受到极大的震动,纷纷表示,以后开始老实。楚国则撤去王号。
俗话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厉王从自己的窝囊父亲手上接手过来的王朝口袋空空。
诸侯们由于血缘关系淡漠,也不再纳贡上缴。没有钱,就不能对外用兵,打不了仗,就带来不了新的土地和财富,以供养军队分封功臣。
周王室以土地换忠诚的这种封建游戏,让自己陷入了自杀式恶性循环。周厉王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渐进式改革,因为外部边境的军事压力,逼迫他必须马上出台政策,以解燃眉之急。
专利制度(山川泽林的物权法,征收关税。)政策出台后,大大小小的贵族被割肉后,把周厉王转过来的负担转嫁给普通百姓和底层贵族,并到处宣传周厉王的恶行,为了控制言论,周厉王成立了一个以卫巫为首的执法机构,监视抨击改革的“国人”。
召公等人劝周公不要与贵族争利,周厉王不听,为了保证改革执行,周厉王用起了容夷公和虢公长父为卿士,分别负责经济和军事,打破了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中央政府大规模换血。
对于不听话的诸侯国,周厉王使出狠招:一方面派出官员到诸侯过任职,另一方面着手肢解诸侯国。一国拆成几国,打破了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大家被割肉的痛感更加强烈。
整个周朝群情汹涌,为了防止人心不稳,周厉王下令对非议朝政的人痛下杀手。据说,在公开场合 ,大家只能“道路以目”。
贵族和部分百姓忍无可忍,感觉到无需再忍。直接发动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面临的困境是:改革很难成功,但不改革一定会成吉祥物。
平王及东周,就和厉王预料的一样,沦为了小诸侯。哪怕改革再困难,不坚持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
改革失败的原因其实是祖宗留下的制度和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绊倒的。
在诸侯和贵族们拥有独立性很强的封地,在周王室的实力没有足够强大时,同时与诸侯和贵族为敌,没有不败的道理。
从周厉王个人上看,周厉王各种举措没有在他手上完全实现,但并不表示他不具备超强的能力。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敢于实施强化集权的行为,已经表明他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