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收藏故事
品名家书画
老沈邀你一起在《艺苑手记》
赏析名家书画如数家珍……
#1
八十老翁写蝇头
——何振岱《题近代名人遗墨册子》暨小楷特色掘见
这件何振岱先生《题近代名人遗墨册子》的蝇头小楷,是一位叫“子台”的何振岱弟子即将蒞京履新时,以一本《近代名人遗墨》册子“出纸索书”,请何先生写的。何振岱先生为其“录近作二篇并志数言”,注明写于“丙戌仲秋……时年八十”。我首次与此作邂逅时,读到“八十”二字顿觉震撼,如此高龄竟书写得如此精妙,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为阅读与欣赏方便,本人曾试将这件何振岱先生《题近代名人遗墨册子》译成简体字,但文字偏长,不便在此照登。根据全篇大意,何振岱先生为这个小册子所题的字有两部分,首先是点评册子里的翁覃溪(方纲)、林文忠(则徐)、杨叟(希闵)等近代名人写在玉版笺上的遗墨。其次是点评其中的名人画作,特别举例“戒坛卧龙松”,说此作之松如“一龙虚悬”“苍虬作歌极佳”,他曾“不自量”地依样也画了一张。总体看,何振岱先生对这件《近代名人遗墨》册子极尽褒奖,非常喜欢,甚至即兴临写。非常可惜的是,本人购藏何振岱先生这两页题字时,《近代名人遗墨》册子部分已经不见踪影。但不管怎么说,能拥有何振岱先生这样一位福州乃至中国文坛名宿在80岁时书写的如此精彩绝妙的蝇头小楷,也是三生有幸。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由三国时期的钟繇所创。钟繇小楷笔势如飞鸿戏海,极尽生动,惟结体宽扁,存隶分遗意。东晋的王羲之,不仅将小楷写到尽善尽美,而且奠立了小楷的欣赏标准。宋代的苏东坡又有“大小难能”之书论,既属精语,亦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楷在国人以软毫为书写工具的古代,日用性极强。科举应试时,阅卷人多半是先看小楷字后看文章,字若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所以,凡欲参加科举入仕者,小楷必须是精妙的。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又号梅叟,侯官(今福州)人。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后连续三次考进士均落第。科举废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与《福建通志》。何振岱学问高深,以儒为本,六艺通修,能书擅画,能诗善琴。诗、书功力尤深,其诗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书法成就亦高,晚年小楷是其书一大特色。
这件《题近代名人遗墨册子》蝇头小楷,是何振岱先生80岁时的精品力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何振岱先生的小楷以碑学笔意书写帖学形貌,呈现出碑、帖融合的风格形态,传统功力扎实。
这件作品一如何书笔画修长,蕴含瘦金细劲,尖锋入纸,锋尖运笔,轻撇慢捺,尖勾锐挑,个性面貌突出。逐字结体骨格清秀,形态峻峭舒展,点画遒美,气息畅达,面貌古秀。
这件作品讲究分行布白,疏密相间,大小字错落有致。附注文字直接缩小,似微雕文字,如花絮亮眼,为整体布局陡增新景。通篇文气氤氲,尺幅之内蕴含极其丰裕的美感元素。
何振岱先生小楷越小越精,越老写的越精彩,这在艺术界、收藏界是有共识的。从这件《题近代名人遗墨册子》洋洋数百字小楷一气呵成,小而不塞,小而不拘,尔雅雍容,如赋如诗的作品,更可以看出,一位八十老翁如何在幅不盈尺的有限篇幅里经营他那无边的艺术天地。
#2
再现历史鲜活的面容
——谢振瓯《居延旧事》赏读
这件《居延旧事》是谢振瓯老师数年前赠与我的。打开这件作品,进入眼帘的是一位身佩长剑、手握灯盏的汉代“军爷”以及他头顶上的那片汉筒文字。将这片汉简文字记述下来是:
“广地南部言永元五年六月官兵釜硙月言簿……承五月余官弩二张,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硙二合。今余官弩二张,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硙二合。赤弩一张,力四石,木关。陷坚羊头铜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锢,口呼,长五寸。硙一合,上盖缺二所,各大如踈。破胡燧兵物。赤弩一张,力四石五,木破……”
这些文字感觉像是一记述兵器的账本。那么,账本与这位“军爷”组合成《居延旧事》图表示什么意思呢?为准确赏读此图,慎重起见,还是拨通了谢振瓯老师的电话,谢老师介绍说,汉武帝时期,著名抗匈将领霍去病从甘肃庆阳出发,越内蒙鸡鹿塞,穿千里戈壁,到达居延地区,与匈奴展开多次大战,迫使居延至祁连山地区的匈奴投降或逃走。从此,居延地区正式归汉王朝管辖。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为护卫河西走廊城郭,汉王朝在居延地区派驻18万戍边甲卒,设居延、休屠二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朝沿黑河两岸修筑防御工事,建立了居延地区的整体防御体系。
《居延旧事》局部
20世纪初,居延遗址出土了“居延汉简”,它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居延旧事》图上的文字正是从“居延汉简”抄录下的、著名的东汉永元年间《兵釜硙簿》“月言簿”上的文字,其内容是东汉永元五年镇守居延的官兵在汉简上记述的逐月兵器消耗情况。《居延旧事》所表现的是居延要塞守卒的戍边生活片断。
听谢振瓯老师讲完关于《居延旧事》图的创作意图后,我想象着当年居延要塞烽燧里的守卒白天在烽火台上站岗,黄昏时牵着战马到河边饮水的情景;想象着居延要塞漆黑的夜里的风沙弥漫声与军中巡夜的打更声;想象着居延要塞在风雪迷蒙中矗立在无边的沙漠上,远处不时有胡雁的哀鸣从夜空中划过……
回神到《居延旧事》图,发现谢振瓯这位以毕生精力创作汉唐题材作品、在再现汉唐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创作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著名画家,其人物画功夫了得——
首先,这件作品的构图很特别,图中长相奇古的“军爷”,出场方式竟是从烽燧里的“昏暗”中走来;墙上那片文字,长短参差,错落有致,有留白、有透气,就像一件书法作品通过“军爷”侧目的眼神与这件人物画连成整体。
其次,这位“军爷”的衣纹线条起笔强劲有力,行笔细劲方折,游丝交互,整个人物形象全用线描勾勒。这种画法、画风,正是谢振瓯汉唐人物画的一大特色。
从这位“军爷”的神态,还可以感觉出谢振瓯人物写真的深厚功力。这件作品借由人物的一个眼神、为灯火遮风的一个手势,便生动地再现出历史人物鲜活的面容,把当年守卫居延官兵工作环境的艰苦与为国奉献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件作品的用色,一如谢振瓯汉唐人物画的简洁明净,以淡水墨为主,浅颜色为辅,色彩与笔性配合相得益彰,笔性与色墨互衬互托,响亮而协调,斑斓而高古,典雅又养眼。
这件作品还有一个隐蔽的“看点”是“军爷”的左臂上系着青、红、黄、白、黑的五彩丝,这是东汉端午节的一种吉祥佩饰。汉代开始信仰阴阳五行之说,五彩丝的五色代表五个方位和五行,彼此相生相克。相传端午臂系五彩丝,可避兵鬼,避病瘟,驱邪气。这一小细节,不仅使作品多了一层文化含量,也能看出谢振瓯对汉文化研究之深。
谢振瓯汉唐题材的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等。他曾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现为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他从福州画院院长岗位退下后,迁居至杭州“十亩田”上,继续在汉唐题材上耕耘。
《居延旧事》离我们很远,居延守卒的爱国戍边精神值得世代传承。谨以以上文字,向遥远的“居延老兵”致敬!向谢振瓯老师致谢!
#3
拙笔书写赤子心
——沈耀初书唐·王湾诗句品读
品读著名画家沈耀初(1907—1990)先生书写的这件唐·王湾诗句书法作品,着实费了点时间,直到读了宋朝姜夔《续书谱·用笔》关于“……如锥画沙”“……匀面藏锋”;潘天寿先生关于用笔讲究“树飞铁铸青”“笔端自有金刚杵”;历代画家画梅追求“铁骨凌寒”“屈铁之美”等等绘画中的书法语言,才顿觉恍然,读出这件作品中似有“金刚杵”所写出来的“屈铁”之美与赤子之心。
这件书作的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首乡愁诗,首尾句皆为触景生情,寄托离人愁绪。沈耀初先生用“潮平、风正”句写成书法作品,可谓用心良苦。沈老先生是福建诏安士渡村(今仕江村)人,1948年东渡台湾,在台湾漂泊40余年。此作写于83岁,即沈耀初先生旅台42年后回故乡并病逝于老家的年份,这抑或是沈老先生生前的最后期望。沈耀初先生一生饱受台湾海峡分离隔绝之苦,热切期望两岸间的潮水平静下来,连接两岸之路更加宽阔,两岸同胞之间往来能顺风顺水,其赤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沈耀初先生旅台期间,寄情于画事,终有所成。1974年获台湾省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20世纪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推为“台湾十大名画家”。1975年后,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沈耀初评传》等。
沈耀初先生在台湾享有盛名,但心中无时无刻挂念着故乡。旅台期间,他自号“士渡人”“士渡叟”;曾作《晚霞归雁图》,并题“目送归雁去,旅次客心惊。羨渠腾健翮,愧我仍零丁。画中有真意,身外淡浮名。士渡关塞远,何日作归耕?”其思乡、怀亲、盼归之情十分急切;他81岁时又作《归雁图》,并题跋“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向南飞”。此类内容,在沈耀初先生的画集、作品集、书法集中占不少的比例,其盼归故里,叶落归根之心情真意切。1982年,时隔34年后,沈耀初先生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1988年,他再次回乡探亲。当他知道自己因病将不久于人世后,更是抓紧一切时间,筹措回乡定居事宜。1990年,他如愿携多年积蓄和毕生的书画创作成果,回乡定居并在故乡斥资兴建“沈耀初美术馆”。
沈耀初先生在故乡病重期间,其子沈秋农先生曾委托我帮忙商请福建省佛教界一位名老中医前往漳州,为沈耀初先生诊治,本人因此与沈老先生有过一段难得的会面,并相约找机会就在台湾期间的艺术创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畅谈,以便相机为老先生写点东西。遗憾的是,老先生却不幸于1990年10月24日病逝于他日思夜念的故里,令人不胜唏嘘!
时间飞逝,在沈耀初老先生逝世30周年之时,重读老先生这件唐·王湾诗句书作,颇为感慨之余,谨撰以上文字,作为对老先生的敬仰与纪念。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体责编 |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