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西省南部4市(长治、晋城、临汾、运城)最新县级政区简介

晋南4市: 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

长治市

长治市古有上党之称。商、周为黎国地。战国时期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秦并吞六国后,属上党郡,隋置上党县。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1529年改称潞州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

1949年设长治专区,专署驻长治,辖长治等16县和县级长治城关区。长治专区辖16县。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驻长治市,通过县县合并,晋东南专区辖长治市及黎城等6县。1960年,恢复设置1958年被合并的县,专区16县。1970年,晋东南专区改称晋东南地区。1950年,长治城关区改设长治工矿区。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长治市,由省直辖;1958年,长治市划归晋东南专署领导,1975年,长治市改由省直辖。1983年,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将晋东南地区的长治、潞城二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晋东南地区辖1市、13县。

1985年,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将原晋东南地区的沁水等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将原晋东南地区的襄垣等9县划归长治市管辖。至2020年末,长治市共辖4区8县。

潞州区: 隋置上党县,后改为潞州。1929年改置长治县。1950年,原长治县城关区改设长治工矿区,1951年,长治工矿区改设长治市,由省直辖。1958年,长治市划归晋东南专署领导,1975年,长治市复属省直辖,并设长治市城区、郊区。2018年,撤销长治市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

上党区: 原为上党县,1952年于上党县析置长治市。1958年上党县并入长治市,1961年复置上党县。2018年,撤销长治县,设立长治市上党区。

屯留区: 春秋为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西汉置屯留县。蒙古至元1266年废入襄垣县,1278年复置。2018年,撤销屯留县,设立长治市屯留区。

潞城区: 西汉置潞县,以古潞国为名。北魏450年废入刈陵县。隋596年置潞城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1994年,潞城县改设县级潞城市,由长治市代管。2018年,撤销潞城市,改设长治市潞城区。

襄垣县: 战国时期,赵襄子在境内筑城,名襄垣城。西汉置襄垣县,新莽改上党亭,东汉复旧。东晋建义528年于今境南置建义县,于襄垣县置襄垣郡,襄垣、建义2县均属之。隋596年于今县境置韩州,唐643年废韩州,县改属潞州。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平顺县: 明1529年,析潞城、黎城、壶关3县地置平顺县,属潞安府。据载,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取太平顺化之意就地置县。清1764年被废,1912年复置,1915年再废,1917年再置。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黎城县: 北魏450年析潞城县地置刈陵县。隋598年改黎城县,县因古黎国故城而得名。905年避朱全忠父朱诚名讳,更名黎亭县,五代唐复名黎城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壶关县: 汉置壶关县,因“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晋末废县,北魏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后废入上党县。唐621年析上党县地置壶关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和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长子县: 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并由引得县名。西汉置长子县,上党郡治自今长治境徙此,县属之。东汉末年郡治徙长治。晋太元中西燕慕容永都长子,历时9年。北齐废长子、乐阳2县。隋589年置寄氏县,598年复名长子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武乡县: 西汉置涅氏县,东汉改涅县。西晋始置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北魏永安年间改阳城县。隋598年改阳城县为甲水县,唐620年复置后改乡县。武周时改乡县为武乡县,神龙初年复改乡县,后又为武乡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沁县: 西汉置铜眧县。迄隋,铜眧县先后属沁州、潞州。唐徙今治,先后属沁、韩、潞州。宋977年于今县境置威胜军,县属之。金1128年改威胜军为沁州。明洪武间铜眧县废入沁州,升直隶州。民国初年降沁州为沁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与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不久沁源县并入,称沁县,属晋东南专区。1959年恢复3县原建制,隶属不改。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沁源县: 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西汉置谷远县,新莽改谷近县,东汉复旧,晋废。北魏528年于今县境置沁源、团城2县,北齐废团城县。隋596年于沁源县境置沁州,沁源县属之。1949年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属长治市。

晋城市

晋城古称泽州。秦汉称高都县,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583年置泽州,598年改县为丹川县。唐贞观元年始称晋城县,建泽州于晋城。明代荩城县并入泽州,清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复称晋城县。

1949年,山西省设立7个专区,今晋城市境主要属长治专署辖地(1958年改晋东南专区)。1958年并大县,并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属晋东南专区。1961年恢复原5县建制,仍属晋东南专区(1970年改称晋东南地区)。1983年,撤销晋城县,设立县级晋城市。

1985年,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将原晋东南地区的沁水等4县划归晋城市管辖;原晋东南地区所属其他市县划属长治市管辖。至2020年末,晋城市共辖1区4县,代管1县级市。

城区:秦置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1949年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1996年,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

沁水县:沁水县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北魏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改永宁县。隋598年,永宁县改称沁水县,以沁河流经境内得名。元1266年,端氏并入沁水县。1958年,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恢复沁水县。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改称晋东南专区,1967年改称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晋城市。

阳城县: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阳城县,因地处太行山之阳得名。东汉公元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220年废侯国复置阳城县。明、清时分别属泽州和泽州府。1958年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两县分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沁水县相同。

陵川县:隋596年析高平县地置陵川县。唐618年别置盖城县,626年盖城县废入晋城县。1958年并入晋城县。1960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沁水县相同。

泽州县:1996年,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隶属晋城市。

高平市: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为长平,初属韩,后属越。长平之战后秦置高都县。两汉至两晋均为泫氏县。北魏464年改泫氏县为元氏县,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二县,高平县是高都县的改称,以“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得名。北齐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为高平县,泫氏县并入。1958年,高平县并入晋城县,1961年恢复。1993年,撤销高平县,改设县级高平市,由晋城市代管。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沁水县相同。

临汾市

因濒临汾河,故名。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秦、汉为河东郡地。隋581年改平阳郡为平河郡,置吉阳郡,后改置频繁。唐618年改平阳郡为晋州、霍山郡为吕州、龙泉郡为隰州、翼城郡为浍州、文城郡为汾州。五代梁910年后废晋州,改置定昌军、建宁军。五代唐923年改建雄军。五代晋复为晋州。宋981年以晋州置晋州平阳郡。明1376年改平阳府,后置河东道。清1724年升隰、吉2州为直隶州,1772年升霍州为直隶州,降吉州为散州。民国初年废府、道、州。

1949年设临汾专区,专署驻临汾县,辖临汾等17县。1954年,有4县合并成2县。同年,将临汾专区和运城专区合并,改设晋南专区,辖原临汾专区所属16县、运城专区所属14县和运城镇,晋南专区共辖30县1镇。1958年至1959年,将30县一镇,合并组建侯马市和12县。1960年至1961年,将原来部分合并的县恢复成16县,并撤销霍汾、吕梁2县。1962年,恢复河津、新绛2县。1963年,撤销侯马市,恢复曲沃县。1967年晋南专区改称晋南地区。1970年,撤销晋南地区,设立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将运城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将临汾等16县划归临汾地区。1971年,由临汾县析置临汾市,地区驻临汾市;恢复侯马市;由安泽、浮山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古县;将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临汾地区辖2市、16县。

2000年,临汾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三、原临汾地区所辖市县交由地级临汾市管辖。至2020年末,临汾市共辖1区14县,代管2县级市。

尧都区: 公元前514年为晋国平阳,传为帝尧所都。秦置平阳县。隋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永安县为西河县。隋583年改平河县为临汾县。607年废西河县。唐618年复置西河县,643年西河县废入临汾县。1971年自临汾县析置临汾市,1983年临汾县并入临汾市。2000年,撤销县级临汾市,改设地级临汾市尧都区。

曲沃县: 春秋时为晋都绛。公元前745年号“沃国”。秦置绛县,东汉公元35年改绛邑县。北魏487年改曲沃县,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1958年,由曲沃、新绛、汾城及乡宁县关王庙乡组建侯马市,1963年,撤销侯马市,恢复曲沃县。1971年,析出5个公社设立侯马市。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67年改称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

翼城县: 春秋时为晋都绛,亦曰翼,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北魏488年置北绛县。526年别置新安县,北齐废新安县入北绛县。隋598年改北绛县为翼城县。唐905年改浍川县,宋复名翼城县。1949年设翼城临时专区,1950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各位看官老爷,您们好。晋都在侯马市是不错的。但为什么曲沃县和和翼城县也说曾经是晋都呢?因为侯马在古绛县,而曲沃县和翼城县过去都是古绛县分置的。并且侯马市就是解放后从曲沃县分出来的。所以不要认为曲沃县、翼城县曾经是晋都不对啊。

襄汾县: 秦置襄陵县,西汉置临汾县。北周改泰平县为太平县。民国初年改太平县为汾城县,与襄陵县俱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54年将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1958年撤销襄汾县,分别并入侯马市和临汾县,19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洪洞县: 春秋晋置杨氏县,秦改杨县。隋617年改洪洞县,宋1072年废赵城县入洪洞县,1080年复置赵城县。1954年,将洪洞县和赵城县合并为洪赵县,因明代以洪洞县大槐树为忘记的移民活动影响深远,故1958年更名洪洞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安泽县: 西汉置瞸氏县,东汉改猗氏县。528年于猗氏县分置合阳县、冀氏县、安泽县、义宁县。北齐废合阳县、冀氏郡。隋598年改义宁县为和川县(后废),606年改安泽县为岳阳县。明、清属平阳府。1914年改岳阳县为安泽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浮山县: 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废入禽昌县,隋废入襄陵县。唐619年置浮山县,次年见“神人”于羊角山(二峰山)下,改名神山县。金1167年复名浮山县,1220年改忠孝县。元复浮山县。1958年并入临汾县,1960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古县: 1971年,析安泽、浮山2县地置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时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

吉县: 秦置北屈县,北魏428年废北屈县,改置禽昌郡。太武帝时置京军县,474年于境内置定阳县。497年改京军县为五城县,561年析五城县地置大宁县。596年改五城县为文城县,598年改定阳县为吉昌县。905年改文城县为屈邑县,五代唐复屈邑县为文城县,改吉昌县为吉乡县。宋1072年文城县废入吉乡县。民国初年改吉乡县为吉县。1958年废入乡宁县,19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乡宁县: 西汉置骐县,东汉废。北魏474年置昌宁县,五代唐改乡宁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大宁县: 北魏置五城县,东魏兴和年间废。北周561年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隋606年废入仵城县,唐619年复置。蒙古至元1266年废入隰川县,元1286年复置。1958年废入隰宁县,19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隰县: 汉置蒲子县。保定初年置大宁县。大象579年于置长寿县。隋598年改长寿县为隰川县,元至正年间隰川县废入隰州。1912年废隰州改隰县。1958年与大宁县合并为隰宁县,后又与永和、蒲县、石楼合并为吕梁县,1961年复置隰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永和县:西汉置狐瞷县,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北魏公元43年废。北周579置归化县,于狐瞷县故治置临河县。隋598年改临河县为永和县,改归化县为楼山县,大业末年废楼山县。1958年废永和县,19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蒲县:北魏置平昌县,太和497年别置石城县。北周于石城县置石城郡。大象579年废石城郡、县,改置蒲子县,隋581年平昌县废入蒲子县,606年改蒲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汾西县: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魏于境内置汾西郡,北齐置临汾县,北周别置新城县。隋583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因地处汾水西岸命县名,591年新城县废入汾西县。1958年与霍县合并为霍汾县,后又并入洪洞县,1961年复置汾西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曲沃县相同。

侯马市: 明1375年,于曲沃县侯马镇设驿站,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通往秦、豫、蜀、楚,为北方最大的驿站之一。因配备马匹多,过往的朝政要员多在此食宿,等侯换乘马匹,故称侯马。1958年以曲沃、新绛2县地和襄汾县部分地域合并组建侯马市,1962年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侯马市下马缓建。1963年,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侯马镇。 1971年,自曲沃县析出5个公社设立侯马市。时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由临汾市代管。

霍州市: 西周初为霍国,西汉置彘县。公元134年改永安县,隋598年改永安县为霍邑县,1912年改为霍县,以县东霍山为名。1989年,撤销霍县,改设县级霍州市。时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由临汾市代管。

运城市

运城地区,古称河东。今永济市传为舜都;夏县古称安邑,传为禹都。春秋时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战国时为魏都。秦于今夏县境置河东郡;于今垣曲县境侨置幽州,后徙废;于今永济市境置泰州,建元年间改雍州,后改并州;其间于今永济市境兼置冀州,于今芮城县境置河北郡。

两汉、三国、隋唐至明清、民国,几乎在各县都设立过郡、州、府。但兴废、升降、分合、隶属、改名频繁,这里不予赘述。

1950年设运城专区,专署驻运城镇。辖等17县和县级运城镇。1954年有6县合并为3县。同年,运城专区与临汾专区合并设立晋南专区。1970年设立运城地区,辖原属晋南专区所属的运城等13县,地区公署驻运城县。

2000年,运城地区实行市管到体制,撤销运城地区和县级运城市,设立地级运城市,原运城地区所辖县市交由地级运城市管辖。至2020年末,运城市共辖1区10县,代管2县级市。

盐湖区:古为盐贩之泽,称过盐邑、苦城、潞村等。战国属魏称盐氏。西汉置盐县。北魏487年置南安邑县。元顺帝时称运城,因盛产池盐,设运司衙门,遂称运城。1949年置晋南区运城分区,驻安邑县运城镇。1954年解县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镇,与安邑县俱属晋南专区。1958年以安邑、解虞、临猗、永济4县合并置运城县,属晋南专区。后临猗、永济析出。 1983年,运城县改设县级运城市。2000年,撤销原县级运城市,改设地级运城市盐湖区。

临猗县:西周为郇国,亦称郇瑕,春秋时有桑泉、猗氏等城邑。西汉置猗氏县和解县。北魏487年改解县为北解县。北周时北解县废入猗氏县。隋596年于猗氏县析置桑泉县。唐753年改桑泉县为临晋县,与猗氏县俱属河中府。1954年,合并临晋县与猗氏县,设立临猗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0年复置。

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67年改称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

万荣县:秦置汾阴县。唐620年于汾阴县析置万泉县,723年年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1011年改宝鼎县为荣河县。1954年合并万泉、荣河二县,设立万荣县。1959年,万荣县并入稷山县,1960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闻喜县:春秋属晋国曲沃,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县,西汉公元前111年,武帝外巡途经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遂改左邑为“闻喜”。隋大业末年改桐乡县,唐618年复名闻喜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夏县: 古称安邑,夏朝在此建都。战国为魏都。秦置安邑县,新莽改安邑县为河东县,东汉复旧。北魏太和年间析安邑县置南、北安邑县。北周改北安邑县为夏县,后县名未变。1958年废,19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稷山县: 春秋称“稷”,战国属晋国。汉为闻喜县地,北魏487年置高凉县。隋598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后隶属有变,县名不变。1949年属晋南区新绛分区,1950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新绛县: 古称“绛州”。西汉置长修县。隋598年于今县境置正平县。明洪武初年正平县废入绛州,1912年废绛州,改置新绛县。1958年废,1962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绛县: 史称古绛,春秋属晋,汉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绛邑县(今曲沃)。北魏494年置南绛县。清1729年属绛州,民国初年废绛州为绛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垣曲县: 县因“周围皆山,中垣(指王屋山)如曲”,故名。“垣”始于商、周,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秦置垣县,北魏470年改白水县。孝昌年别置清廉县。北周别置蒲原县。北周559年改白水县改为城县,隋607年复改垣县,以清廉、蒲原2县废入。唐622年亳城县废入垣县。宋改垣县为垣曲县。蒙古至元1265年垣曲县废入绛县,1279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平陆县: 周称虞国与虢国。春秋为晋之大阳邑,战国属魏。西汉置大阳县,北周天和567年河北县治自今芮城县境徙此,废大阳县入之。唐742年“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篆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芮城县: 商末为芮国。春秋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西汉置河北县。西魏别置安戎县。北周558年改安戎县为芮城县,560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562年永乐县废入芮城县。元至元年间芮城县废入平陆县,元贞年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临猗县相同。

永济市:古称蒲坂,传为舜都。秦置蒲反县,东汉改蒲坂县。后蒲坂县在历代变更中,至561年演化为蒲州和虞乡县。清1728年升蒲州为蒲州府,别置永济县为府治。1947年,永济县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1950年,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运城县,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原虞乡县并入永济县。1994年,永济县改设县级永济市,由运城地区(2000年由运城市)代管。

河津市:古称耿,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故名。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春秋公元前611年,晋献公灭耿。战国,邑地属魏国皮氏。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公元14年,汉更名延平县,东汉复为皮氏县。北魏446年改为龙门县,宋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1958年废入稷山县,1962年复置。1994年,河津县改设县级河津市,由运城地区(2000年由运城市)代管。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和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