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诗人们都喜欢托物言志,并借此表达心中的褒贬。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就彰显了诗人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而袁枚的《苔》,也歌颂了那些身处逆境、但从未丧失生长勇气的高贵品质。
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虽然积极吟咏、热情讴歌,但一般情况下都局限于对个人潜力的发掘,并抒写小我的得失与愁情。近代一位才子的诗作却境界开阔,下面介绍沈钧儒很罕见的一首五律,颔联一语双关,尾联更意义非凡。
宿歌乐山咏红杜鹃
作者:沈钧儒
一丛红杜鹃,当窗色自妍。
垂崖寒滴雨,带树远凝烟。
疑有战时血,如吟杜老篇。
更听子规鸟,啼破晓来天。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徐志摩是他的表侄子。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35年率先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沈钧儒自幼聪颖, 15岁考中秀才,25岁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又应殿试,并被赐进士出身。他从小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并影响着其一生。晚清时百姓们遭遇深重苦难,激发了他的爱国激情;甲午海战后,中华民族更见外患日深。他在此期间写了很多诗文,都抒写了忧国愤世之情。
本诗写于1941年,当时重庆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但即使这样,国民党反动派依然加紧逮捕大批的积极分子。诗人有一次留宿在此,发现了很多璀璨的杜鹃花,于是写诗歌颂红杜鹃的风神,并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守土无能,却反而屠杀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将士。
歌乐山在重庆西郊集镇,以陪都遗迹和白公馆、渣滓洞而闻名,那里还有很多野生的杜鹃花。首联点题,描写红杜鹃的娇妍,“一丛红杜鹃,当窗色自妍。”窗前有一丛红杜鹃,它们颜色鲜艳,在无人处独自傲然开放,也天然形成了美好的颜色。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色以红色居多。花儿在窗前绽放,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也让他有些担心,“垂崖寒滴雨,带树远凝烟。”从山崖上倒垂下来的杜鹃花,雾气在花瓣上凝成了水滴;生长在树边的杜鹃,更笼罩着一层轻雾。
如此寒冷的环境中,花儿很快就会枯萎、凋谢,诗人甚至担心自己第二天早晨起来,可能就看不见这些娇艳的花儿了。诗人以此暗喻当时的恶虐环境,委婉了抒写了革命者遭遇的各种危机。
颈联抒发赞美之情,“疑有战时血,如吟杜老篇。”杜鹃花的红色之中含有抗日军民的鲜血,这里暗喻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的新四军将士。
诗人又说,自己的心情与当年杜甫创作诗篇时类似。杜老篇,指杜甫的《春望》,其中有“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等名句。
虽然形势严峻,但最后作者仍对未来寄予希望,“更听子规鸟,啼破晓来天。”子规鸟,又名杜鹃鸟,古人传说蜀帝 望被暗害而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啼声凄苦。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曾有,“望帝春心托杜鹃”。义山一生受尽欺凌,终不得志,他感叹一辈子辛辛苦苦,到头来只是一场悲苦的梦幻。而诗人却借此追悼被杀害的新四军将士,并坚信终将破晓天明,更具有积极意义。
沈钧儒的这首五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诗人留宿在歌乐山,偶然看见那些璀璨绽放的杜鹃花,它们处在严寒而又贫瘠的环境中,却毫无怨言。虽然自生自灭,无人欣赏,但依然具有天然的美丽。
中间两联尤其精彩,不仅展现了含露笼烟的花儿的高洁品质,而且妙语双关地赞颂了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儿女。尾联更让诗意得到了升华,那些碧血丹心都化成了杜鹃鸟,啼破晓来天,也让明天充满了希望。如此佳作,后世读者岂能不为其点赞、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