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建中: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卢氏之行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董建中: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卢氏之行

贾平凹在兰草红军纪念馆

2011年4月4日下午,著名作家贾平凹悄然来到卢氏县采风。在卢氏的5天时间里,他品尝了当地小吃,探访了地域文化,并畅谈了卢氏县与丹凤县的关系,令人难忘。

贾平凹此次来到卢氏,主要是想查找关于卢氏的历史资料,便于今后的创作。但他低调行事,致使卢氏各界几乎无人知晓。我算是第二个接触他的人了,而第一个接触他的人是横涧乡的普通职工小赵。

一年前,喜爱写作的小赵给贾平凹寄去了两篇习作,没想到贾平凹居然给他回信了,还写了批语。此后,他们常有电话、短信往来,慢慢地,就成了未曾谋面的朋友。春节期间,贾平凹给小赵发短信说,清明节回丹凤老家时,想到卢氏转转。小赵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

4月8日一早,小赵给我打电话,说贾平凹来卢氏了,已是第5天了,上午就要离开。他说,贾平凹到卢氏后一再叮咛,不要给任何人讲他在卢氏,说不能给领导们添麻烦。放下电话,我赶紧找了几种关于卢氏的文字资料,匆匆赶往宾馆。

握手、问好、让座,贾先生谦让随和,使我瞬间没有了距离感。面前的贾平凹衣着简朴,蓝色的呢子外罩上似乎沾了不少灰尘,脚上的黑皮鞋几天没有擦过了。但是,他那浓密的眉毛和深邃的目光,让人领略到他非凡的睿智。

贾平凹一口浓重的陕西音,与卢氏地方话极其相似,朴素易懂,令人倍感亲切。于是,我们谈卢氏的历史渊源,谈卢氏的地理环境,谈卢氏的文化底蕴,谈红二十五军从卢氏入陕西,谈曹靖华先生的革命生涯等。

贾平凹说:“我的老家和卢氏山水相连,早都想来看看。我知道丹凤、洛南和卢氏交界的地方,人称''鸡鸣闻三县'',咱们其实都是老乡啊……我这几天在乡下转,卢氏老百姓真好啊,待人很实在、很厚道……卢氏县城这么大,建设这么好,真没想到。”

谈话间,我再次提出向县里有关领导通报一下的想法,贾平凹婉言谢绝:“领导们都很忙,还是不要影响他们。”

随行的木南老师催促该用早餐了,我连忙拿出带来的纸张,请贾平凹给我写句话。他说:“写啥呢?”随后拿起笔,稍加思考,写下了“卢氏自古出秀才”七个字。

卢氏的早餐,最有名的当属原汁牛肉汤,我提议去喝牛肉汤,贾平凹说:“好,咱就去喝牛肉汤。”我知道牛肉馆的条件很简陋,便委婉地向他说明,贾平凹说:“没事,你们能吃,我也能吃。”

城里的一家老字号牛肉馆,牛肉汤的味道确实非同寻常,贾平凹连喝了两碗,不住地夸赞“好喝”。

4月8日上午9时,我和小赵乘另一辆车送贾平凹取道官坡镇返回陕西。

中午,我们赶到了卢氏最西端的官坡镇兰草街,镇领导安排了地道的卢氏家常菜。贾平凹津津有味地吃着糁子饭、酸黄菜、懒糕馍,连声道好。之后,大家到位于兰草中学大院里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参观,贾平凹还留下了“红色兰草”“读书有福”“人杰地灵”的墨宝。

贾平凹此次卢氏之行,是一次轻松的生活体验,用他的话说就是“随便转转”。几天内,他除了去汤河温泉和熊耳山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在横涧乡的各个村子和县城的背巷小街转悠。小赵说:“贾老师对啥都感兴趣,见啥问啥,有些事他非得刨根问底弄个清楚。”

我去宾馆见贾平凹时,给他带了一本《卢氏文史资料》及金光先生所著的反映卢氏风土人情的散文集《最后的风景》,贾平凹看了很高兴,连说“有用有用”。临别时,他嘱我随后给他寄一套《卢氏县志》,称“有空了研究研究,要写点关于卢氏的东西”。

小赵感触最深的是贾平凹的朴素和真实。他说贾老师一连几天白天都在乡下农家吃饭,啥都吃,最爱的是酵子馍、油烙馍和酸黄菜,而且顿顿离不了大蒜和辣椒。每天傍晚回到县城,吃的都是回民饭馆的糊包馍,也不要一个菜,十几块钱就打发了。在离开宾馆的时候,他回头看见桌子上的塑料袋里还有一块烙馍,便说:“把这个拿上,回去还能吃。”小赵说,贾老师在乡下走累了,随便往路边石头上、土堰上一坐,也不管干净与否。4月7日那天中午,阳光灿烂,贾平凹竟然在横涧乡代家村的一个豆秸垛旁睡了一觉,醒来后说:“舒服舒服,比席梦思还舒服!”

他是一个很和蔼、随意的人,时不时还来点儿小幽默。一次,他们走进一户农家,被一条狗拦住了,旁人赶紧拿棍子赶狗,贾平凹说:“不敢打,狗娃是来欢迎咱们的。”他返回陕西时,准备抄近路从九龙山去官坡镇,途中他的商务车架在马鞍形的土堆上进退不能。我们只好下车把车往后推,贾平凹也上前和我们一起推车。他边推边“嗨哟嗨哟”地喊着号子,那腔调悠扬而滑稽,把大家都逗笑了。在乡下,他看到一座被泥石流冲刷出道道痕迹的山体说:“遍体鳞伤啊,要是人,不知道有多疼!” 接着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过山还是山,总不能把整个山冲垮吧!”

与贾平凹先生短暂的接触,使我们感触良多。他那大家风范,更使人受益匪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