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以前,中国的历史没有文字可考。商周时代,是讲血统的,讲出身的,自然有贵族。不过,这局面,被秦打破了。秦国国君出身一介马夫。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贵族。所以,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六国旧贵族们,很不甘心。秦始皇一死,他们就开始跃跃欲试地搞事情。最后,终于把事情搞大了。但在轰轰烈烈地秦末起义中,却让一介流氓亭长——刘邦占了上风,汉朝如火如荼地成立了。这一成立,就是好几百年。
可能,开头就是“乱世英雄起四方”吧。中国历来,就没有外国那么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就没什么“贵族”。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信奉“英雄不问出处”。但凡事总有特例,中国历史也不例外。曾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波贵族。而在这一波贵族中,有两个家族最负盛名,就是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
我想,山东临沂人一定会心存怨恨:琅琊,充满了王霸之气,仿若宇宙中心,可被哪个傻瓜给改成了“临沂”呢。琅琊王氏就曾在这片名字富有王霸之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源远流长。但不是能繁衍,就能成贵族,那得出点人物才行。
王氏家族,好像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人,叫王音。这个人呢,不查,我是不知道。他没什么了不得的事迹,就是当了个官。但是,他孙子却很事迹突出。这个孙子叫王祥,有一段“卧冰求鲤”的英勇事迹。
据说,王祥幼年丧母。继母对他很不好,曾在风雨交加中,让他守在果树下,防止果子掉下来。可他不但不恨继母,反而很是孝敬。寒冬腊月,继母病了,很想吃鲤鱼。为了一个虐待自己的继母,王祥跑到湖边,脱光膀子了躺在冰面上,妄图用肉体融化冰层,找到鲤鱼。鲤鱼被这种精神所感动,自己就穿越冰层,蹦了出来。王祥穿上衣服,拎着鲤鱼回家红烧了。这事听上去跟假的似的,但却被流传开来,并引发强烈反响。
东汉至两晋,孝道是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王祥整出“孝敬”的美名,当然要当官,而且还当了大官。不过,吃着曹魏的俸禄,操着司马昭的心,被人说是人品不好,虚伪。是否虚伪咱不管,不讨好当权者,怎么能爬上去呢。王祥拼命往上爬,利用优越的社会地位,让子孙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突破社会阶层的最强助动力。王祥和他的兄弟们教育出了一堆优秀儿女,几乎都是长相俊美,谈吐风雅。其中,还有一个被评选上了“竹林七贤”,就是王戎。但真正让王家雄起的,还是王导。
永嘉之乱,各边疆的胡人纷纷逐鹿中原,而中原人家很多逃到了相对安稳的江东,中间包括好多有家底的大家族。史称,衣冠南渡。王导也从北方到了南方,带着王氏家族和琅琊王司马睿一起。当时,司马晋家的皇帝接连在中原被胡人杀害,司马晋的江山大有到此为止的意思。王导极力建议司马睿登基称帝,建立东晋政权,并收拢江东大族。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他终于在江东,给汉族政权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让美食、美文还有孔孟之说啥的在这里得以绵延。王导可谓功劳不小。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从此,琅琊王氏成了最有权势的家族,孕育出许多权贵。权贵们有钱有势,似乎很遥远,我们一个都不认识,直到王羲之横空出现。
提起王羲之,不知道的人很少。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他的书法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他的一生,早已突破历史,都是传说。
据说,高官郗鉴有女儿,貌美多才。他听说,好友王导家子侄众多,且都英俊有才。于是,就想到王家挑个女婿。王家虽然有权势,但也愿意强强联合,找个不错的亲家。所以,王导乐见其成,热烈邀请郗鉴到王家随意挑选。
一日,郗鉴的心腹管家,带厚礼来到王家,进行选婿。王家二十多个子弟都积极表现,期望中选。只有一个人露着肚皮、四仰八叉,躺在靠东墙的床上,貌似很不以为然。明显,这是对郗家的轻视。管家觉得很伤自尊,把这个人重点记在了小本上,回去重点汇报。可没想到,郗鉴听了汇报,非但没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就欣赏这样与众不同的人,就是他了。”可又让人没想到,当年“坦腹东床”,后来竟名满天下,成为天下“书圣”。因为,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就成了典故。
史上有云,王羲之久居会稽。曾经的会籍,就是今日的绍兴。王羲之是个神仙一般的人,自然不能深陷俗务。他经常邀三五好友,游山玩水,玩出了《兰亭集序》,也玩出了许多趣闻轶事。但能与结伴的人,也不是一般人。但恕我读得书少,别的人都不识得,只晓得一个谢安。说起谢安,那也是一个传奇。
陈郡谢氏
谢安,陈郡谢氏人。陈郡,百度上解释是在今天的豫东地区,包括的地方一言难尽,反正都在河南境内。所以,谢氏家族实际上是一伙子河南人。他家祖上,从曹魏时期就开始当官。官做得不小,但却不能跟王家相比,没有一个影响超群的人物,直到谢安出现。
谢安,小时就很了了。在他四岁时,就有名士夸他,长得漂亮,看着就聪明啥的。长大后,他还是了了,风度翩翩,远近闻名,但却不想出去工作。在他们谢家,工作没有其他的选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官。可他却啥官都看不上,隐居在会稽东山,约王羲之等好友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魏晋时期,虽然领土就占半壁,但气象却盖过千秋。那个时代,学识似乎是雕虫小技,风度才是蔚为壮观。所以,那会的人,文章都不太出彩,但书法却都骨骼清奇。谢安书法很不错,风度更超群,经常能玩一些别人玩不了的项目。据说,一次,他和几位名士一块泛舟海上。突然,风浪骤起。小舟在苍茫的大海上,颠簸不止。大家都惊慌失措,只有谢安面不改色。那次,他可能是主人。没有主人的吩咐,船夫只得继续前行。走了一段,风浪更大了,谢安才说:“风太大了,恐怕我们不好回呀!”船夫这才载着一船被吓坏的人往回走。
得多少学识,才能炼出这一身风度。士大夫对谢安更崇拜了,一再要求他出来当官,可他就是不当。其实,一个真正的人才要干什么,老天一定早有安排。谢安的弟弟谢万因北伐失败,被一撸到底成了百姓一名。谢氏一门也受到重创,亟待有人出来重整河山,再次上岸。于是,谢安出山了。这是一次真正的出山。他走出东山,走向了庙堂。
当时,政局也很复杂,几大士族联合执政,代表全天下把持政权,选出个司马氏作代言人,当皇上。虽然政权大家有份,但还是当代言人最风光。有时,个别代表就想当代言人。桓温就是一个想当代言人的代表,但其他代表却不同意打破现有的均衡。其中,就包括谢家。
谢安出山时,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与其他几家联手,遏制桓温。桓温,是大魔王一样的人物,带兵入京,杀气腾腾。可谢安就敢于直面,而且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为何在壁后藏着甲兵呀?”桓温一听,就撤去了埋伏。
挫败了桓温称帝,不算谢安的得意之作。他一生的巅峰,是淝水之战。这个经常被列入试卷的战役,直接指挥者不是谢安,但没有他却打不赢。
话说,在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干部,叫苻坚。他有点本事,搞民族团结也有一套,又会用人。很快,他就做了皇帝,建立秦政权,一不小心还统一了北方。他深受华夏文化的滋养,知道出色的皇帝都得统一华夏。于是乎,他就率军南征,讨伐东晋。也有人劝他别去,说华夏人民爱自己的文明,必然誓死保卫这唯一政权,再说还有长江天险呢。但他不信,他说,我有百万大军,就是把马鞭子都扔到长江里,也能让江水断流。
苻坚说得有些道理,百万大军,别说见到了,听起来就吓人。东晋就害怕了,本来动手能力就差,这些年又光顾着念书,怎能打得过这么多人?可谢安却临危不惧,镇静自若,并致力于把镇静传染给别人。他把谢家优秀子弟都派到了前线,让颇有军事天赋的侄子谢玄作前敌总指挥。当时,众人都心里没底,只有谢安没事儿人一样,貌似胸有成竹。谢玄曾几次询问,何以拒敌。但谢安不仅不说,还呵斥他一顿。大意就是,朝廷自有安排,不要瞎问。
当淝水之战传来捷报之时,谢安正与友人下棋。他看了一眼,就继续下棋。友人知道那是战报,就开口询问战果。谢安一边落子,一边平静地说道:“小儿辈大破贼!”谢太傅荣辱不惊,这风度,千古以来就没人不服。
谢安很注重后辈子弟的教育,讲究言传身教。在他之后,谢氏也是名人辈出。他们不但能当大官,还常常出圈,在文化圈占据一席之地。比如,谢灵运、谢朓,都是南朝的文学达人。
王谢两家,似乎占据了东晋至南朝所有风流。他们先富贵、后优雅的历程,似乎与很多人“教育资源总是集中与富裕阶层”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依然无法让人释然,好像我们眼见的富贵,培养出的通外语、眼界宽的高才们,除了挣钱多,还未见能为家国天下干出点啥不俗业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王谢优雅的门风,仍让后人仰慕不已。有人总是自信地说,我们就比前人强。我看未必。自信过了头,往往就体现出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