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春秋第一大国——晋国</h1>
春秋时期“咖位”最大的诸侯国是那个?毫无疑问就是晋国。晋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保护了中华正统文明的火种。除了齐桓公短暂地挑过大梁,在整个春秋时期几乎就是晋国以一己之力保护着中华文明的火种,抗击着东夷(齐)/西戎(秦)/南蛮(楚)/北狄(游牧民族)的侵扰。
尊王攘夷,安定天下。晋国的疆域、人口以及生产力,几乎涵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精华所在,据有今天的山西全境、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西部,国力之强,强到了它解体后的三个国家(赵魏韩)仍然全部位居“战国七雄”之列。
晋国与其他诸侯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晋国六卿</h1>
周之所以会式微,是因为周天子被诸侯架空了。同样,强大的晋国内部,也存在大夫架空晋侯的问题。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为自家亲戚之间血腥争权,在外逃亡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就严厉整治同姓贵族争权问题。晋文公启用外姓大夫做执政官,这些外姓大夫一代一代演变下来,成为了一个个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被称为“卿”。
春秋晚期,晋国内部存在六大利益集团,分别是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并立,史称“晋国六卿”。
晋文公与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晋阳风云</h1>
从晋国六卿到我们熟知的“三家分晋”,智家/范家和中行家没有听到战国的到来。这一切都要从赵家家主赵鞅的一个阴招开始讲起。
晋国在当时除了六卿外,还有一些小势力,比如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就是在邯郸氏的手中。邯郸氏原本和赵氏是同宗兄弟,因为当年赵氏的一支被分到了邯郸,所以改叫了邯郸氏。而赵氏对邯郸垂涎已久。
赵鞅为获得邯郸的地盘,心使一计。他带兵围攻卫国,卫国以五百户人口为代价求和。赵鞅假意将五百户人口甩给邯郸氏,却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向邯郸氏讨要着五百户。此时邯郸氏宗族不肯,心想邯郸氏与赵氏本是同宗,赵氏不会如此斤斤计较。
贪小便宜吃大亏,赵鞅以邯郸氏贪小便宜不归还500户人口为借口,忽然将邯郸氏族长邯郸午囚禁在晋阳。邯郸午的儿子邯郸稷决定造反,不再视赵鞅为邯郸氏大族长了。
而这就是赵鞅想要的结果,赵军很快就将邯郸城包围。危机之中,邯郸稷向亲娘舅,同时也是中行氏族长的中行寅求救。中行寅答应了邯郸稷,但是心知中行氏干不过赵家,于是拉上了六卿中与中行氏交好的范家帮忙。
于是,中行氏/范式/邯郸氏的联军很快就击败了赵军。赵军大败,逃回晋阳城。
谁知,中行氏和范式想趁此机会团灭赵氏,于是起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鞅本只想耍个阴谋兼并同宗的邯郸氏,却不料被中行氏和范式包围,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但赵鞅也不是吃素的,他召集谋士分析了一下当今局势:
当今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是智氏,而智氏离中行氏和范式的采邑最近,如果中行氏和范式被灭,受益最大的就是智氏。如果智氏出兵解救赵氏,魏氏必然会跟随智氏,因为魏氏本就与中行氏和范式有仇。而韩式一直都是墙头草跟着强者走,因此赵鞅料定,智氏/魏氏/韩式必会出兵相救。
托不如赵鞅所料,智氏/魏氏/韩氏愿意出兵讨伐中行氏和范式。为师出有名,还特意到晋侯面前告状,说中行氏和范式敢于赵氏内部事务。晋侯知趣地改了讨贼檄文,于是三家智氏/魏氏/韩氏三家人马浩浩荡荡朝晋阳开来。
而中行氏和范式面对此情况,如同被猪油蒙了心智,选择与智氏/魏氏/韩氏和赵氏四卿大军硬刚。晋国的第一次内战由此开启。由于实力差距着实明显,中行氏与范式精锐尽丧,只能逃往自家采邑。
而智氏和赵氏并不想放过中行氏和范式,随后就是连续八年的持续追杀,最终中行氏和范式逃亡去了齐国,邯郸氏最终被赵氏吞并。
赵鞅心知“斩草除根”的重要性,第二年就陈兵十万在齐国边界。不知中行氏和范式为齐王灌了什么迷魂汤,齐国竟与赵氏大动干戈,结果就是齐国大败。晋国一卿就能大败齐国,可见晋国综合实力在当时是何等强大。
公园前473年,晋国智/赵/韩/魏尽分中行/范故地。此时晋国大领导晋出公不满,想联合齐国/鲁国给自家不听话的四卿一个教训。不料,还没等齐鲁出兵,四卿就派兵将晋出公赶出晋国,晋出公仔逃往齐国的路上气死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四卿于是又立了一个新的国君——晋哀公。此时,晋国六卿正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
智赵立储
晋国现有的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是智氏,其次是魏氏/赵氏旗鼓相当,韩氏最弱。晋国分裂的拐点源于智氏和赵氏对接班人的选拔。
智氏的族长智申有两个儿子,长子智宵是个普通人,但宗族长辈们比较看好他。次子智瑶文武双全,仪表堂堂,深受其父亲智申的喜爱。但是智瑶性格乖张,刚愎自用,因此智申的族弟智果一直非常反对智申立智瑶为接班人。但是智申坚持让智瑶成为了接班人。为此,智果不惜脱离智氏,改姓“辅”,可见智果老爷子是多么反感智瑶成为家族接班人。
赵氏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伯鲁,次子赵无恤。赵老爷子选择接班人的方法十分奇特:一日他将一段训诫的话下载竹简上,让两个儿子将其牢记于心。三年后,赵鞅讲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背竹简上的训诫。赵伯鲁当场傻眼,而赵无恤却能潇洒背出,甚至还从袖子中拿出了那块竹简。由此,赵无恤成为了家族的继承人。有意思的是,有史料记载赵无恤有安插间谍在他父亲身边,在赵老爷子抽查之前,赵无恤提前做了准备。权利的运作精髓在于情报,赵无恤深得精髓。
赵无恤雕像
智申和赵鞅不久后前后脚离开人世,智瑶和赵无恤继承了家族,两个新舵手开始了正式较量。
智瑶登台后,以雷霆手段开始了战略扩张。他向东伐齐,向南两次伐郑,北上消灭了中山属国仇由。一系列的真正让智氏的地盘扩张不少。
但是,智瑶的性格缺陷很快就展现出来了,他在联合另外三家伐卫的过程中,与赵无恤在战场上闹僵,战后又与戏弄了韩氏宗主韩虎和总管段规。
风光无限的智瑶开始打起了其他三卿地盘的主意,他宣称智氏要捐给晋侯一个万户大县,并陆续找上了其他三家,要求每家捐出一个万户大县。韩氏和魏氏选择暂时忍让,伺机再起。而赵无恤与智瑶本来就关系破裂,这次赵无恤直接拒绝了智瑶的要求,并准备与智氏开战。赵无恤想起父亲赵鞅的教诲,挑选了家族福地晋阳作为决战的战场,关于晋阳的第二次大战
晋阳古城遗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2">水淹晋阳,韩魏反戈</h1>
赵无恤翻脸后,智瑶宣布向赵家宣战,然后派人向韩/魏两家借兵。作为老狐狸的韩魏二氏,口头上答应了智瑶借兵的请求,但是上是出工不出力,相机行事。赵氏败了就一同瓜分赵氏的采邑,智氏败了就打劫智氏。
三家大军包围了晋阳,智瑶下令猛攻晋阳城。但是晋阳作为赵氏的老根据地,见证了赵灭中行/范氏的光辉历史,在这次对战中,晋阳军民上下一心,让智瑶的军队吃了大亏。鏖战三月,智瑶的军队损失惨重,而晋阳城仍然屹立不倒。攻城不行,智瑶选择围城,料想没有补给的晋阳定撑不了太久。但是一年过去了,晋阳城军民仍然粮草充足,智瑶的围城之计也破灭了。
这个时候,老天选择帮了智瑶一把。天降大雨,晋阳城外的汾水暴涨,晋阳地势低洼,智瑶掘开了汾水,晋阳城成了一片泽国。
水淹晋阳对赵无恤方最大的影响就是灭有干柴火可以生火,水井被污染,粮草发霉,在潮湿的环境中传染病也开始横行。赵无恤面临着无水/无粮/瘟疫肆掠的巨大考验。
智瑶此时洋洋得意,说“我现在才知道,水还可以使人亡国呀”。身边的韩虎和魏驹却陷入了沉思:汾水也可以淹魏氏,洚水也可以淹韩氏。如果赵氏被灭,按照智瑶的个性,韩氏和魏氏也在劫难逃。
陷入绝境的赵无恤也看到了能解救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韩氏和魏氏,于是派出密使张孟谈与韩虎/魏驹商谈,韩式和魏氏同意了张孟谈的请求,达成共识,共灭智瑶。
约定当夜,韩魏两家掘开了围困晋阳的湖堤,原本水淹晋阳的大水朝着智瑶的军队漫灌而去。黑夜中,大水袭来,智军大乱。随后五万赵军划着数千驻法齐出晋阳城,扑向智瑶的大营。韩魏的军队也加入了战局,智瑶的霸主之梦在三家的水攻之下灰飞烟灭。战局反转,四族最强的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灭,智氏的采邑被瓜分。事实证明,晋阳真乃赵氏福地。
围杀智瑶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三家分晋</h1>
春秋第一大国晋国的大地上,从起初的六卿并立到四卿对峙,再到最终的三足鼎立,赵氏智氏两代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戏份。韩魏两家在正确的时候顺应潮流做了最优选择,最终形成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氏被周天子封为侯爵,自此,赵魏韩三家正式分晋,各自单飞,
赵魏韩三家分晋
又过了十年,齐国大夫田和废齐康公,灭齐国公族,自立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伐齐”。至此,在中华大地上有七个强国并立,西秦、东齐、北燕、南楚,中间韩、赵、魏。
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