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无锡地名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无锡地名研究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提要】无锡地处江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一特征在地名中得到充分地显现。分析无锡城市地名,不仅呈现了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地名的影响,而且对挖掘其江南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无锡地名 文化语言学 文化内涵

文化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学科,它阐释了“语言与其所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地名的命名、变化和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并反映出该地区的风俗、信仰、文化心理等等。无锡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带,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分析无锡地名的文化特征,对于了解无锡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无锡地名的词汇构成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地名是“社会群体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形态特征以及方位指示意义的地域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将地名现象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其内部包括了“通名、专名、地名词缀、简称、雅称、俗称、旧称等因子”。通名主要是用来区别地名所属地理类别,专名则用来在同类中区别不同的个体。无锡地名大部分是由通名和专名组合而成。

(一)无锡地名的通名构成

无锡地名的通名主要由“自然”与“人文”两类构成。自然地理实体类通名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形风貌和地理特征,如山、墩等,主要反映了无锡的丘陵地形;而湖、河、塘、宕(同“荡”)等则反映了无锡丰富的水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在无锡地名中得到了充分的凸显。

人文地理实体类通名主要包括:

1.以村、城、巷、街、镇等为主的居民地通名,如清扬新村、蠡湖新城、黄巷、渔巷、积余街、荣巷古街、蠡园镇等等;

2.以厂、弄为主的单位名称通名,如协新毛纺织染厂、第一缫丝厂、布行弄、笆斗弄等等;

3.以桥、园、寺等颇具江南特色的人工建筑物通名,如蠡桥、古运河清名桥、锡惠公园、南禅寺、惠山寺等等。这此地名反映出无锡繁荣的古镇文化、园林文化以及工商文化。

(二)姓氏人名、动植物、历史典故等专名构成

以姓氏、人名为专名,一方面体现了无锡悠久的历史,如“泰伯渎”就为纪念泰伯南奔荆蛮,开凿河道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口的迁徙和聚居,“无锡现有的千余姓氏,除少数姓氏外,大都在南宋中国人口第二次向南方大迁移时,即已出现”。无锡现存不少地名就是以新迁徙来的姓氏为专名,如杨巷、荣巷、严家桥、焦庄、蔡家弄等。

无锡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雨水充足。这里适宜动植物种类繁多,由此地名中也出现了很多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专名,如鸭子滩,是因芦苇滩里的鸭子膘肥体壮而得名;又如芙蓉湖,是因湖清浅,多产菱藕而得名等。

历史典故专名反映了无锡悠久的历史文化,三千年前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南奔梅里,开通工人河道,就有了“伯渎河”之名;因为梁鸿和他的妻子到过无锡而有“梁溪”之名;因吴人骂范蠡而得“骂蠡港”之名;因与伍子胥有密切的关系而有“阖闾城”之名。这些历史典故专名既为无锡地名增添了别样的风采,也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另外,方位词在地名中的作用往往是指代地理位置,如东、西、南、北、上、下、阴、阳等;又如西门、西仓村、北仓门、江阴、暨阳湖等等。它们是依据地理方位确定的,如“阴”在古代指水的南面,因为靠长江南岸的无锡,就有了“江阴”之名。这些方位词专名避免了地名的重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确定指示方向的作用。

二、无锡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地名能够折射出该地区的文化生态。无锡地名除了表明自然地理的特征,还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精致淡雅的地域文化

无锡的山水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性。无锡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因此无锡地名多带三点水偏旁,与水相关的高频语素有溪、河、湖、滨、港等等。另无锡之名起源于锡山,周围大多是一些带有山、墩的地名,如惠山、雪浪山、彭祖墩、仙蠡墩等。这些地名既反映出无锡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又表现了无锡山水文化之繁荣。无锡的青山绿水在历史上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和名胜古迹。山水秀丽的自然环境不仅孕育了一代代的无锡人,也造就了他们的文化审美倾向,导致“这里的人感情细腻,偏爱淡雅、玲珑、舒缓和清丽秀美”。可以说,山温水软的环境塑造了无锡人雅致、恬淡、秀丽的审美观念。这一文化审美观集中体现在无锡精湛的园林艺术上。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无锡园林则熔铸着江南文化的精华。寄畅园、梅园、蠡园、锦园等大多是私家园林,它们充分反映出吴文化精巧雅致的特质。就从园林的命名来看,太湖别墅、惠山园等依托太湖、惠山等自然山水,体现出将园林和山水融为一体的精妙布局;寄畅园彰显了“寄畅山水荫”的诗意,有着寄情山水的文人雅致;云薖园则体现出文人的隐逸情怀。无锡的园林名突显了吴地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这种精致淡雅的文化精神也流淌在无锡人的血液中。

(二)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

和西方的语言观不同,汉民族将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这一语言观显然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不是从独立个体去透视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全方位关系中去体认一切”。换句话说,人与世界不再有主客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与“主体——客体”相对立的“人——世界”结构,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人文精神也在于此。

作为文化现象的地名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无锡的许多地名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在无锡地名中得到体现。号称“华夏第一公园”的公花园是中国第一个坚持免费向大众开放的公园,凸显出无锡人对自然的渴求;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贡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马山水源涵养区等生态保护区的兴建体现了无锡人强烈的生态意识;阳山桃花源生态旅游景区则反映出无锡人对自然的合理改造。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也充分反映在无锡地名中。中国传统思想强调“亲亲而仁民”,首先要爱亲族父母,才能爱他人。地名突显出无锡人较浓的宗族意识,他们往往以姓氏命名自己的领地,如严家试馆、莫宅兜、荣巷、杨巷等。同时也存在着把地名作为姓氏的情况,如“吴”姓就是来源于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此基础之上,尊师重道、尊贤礼圣的观念进一步强调爱他人,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无锡地名也充分体现了对圣贤的仰慕心理,如泰伯渎是纪念泰伯为吴地做出的贡献;泰伯陵是祭祀泰伯的地方;犀带桥是为了纪念昭明太子。

最后,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也反映在无锡地名中。“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也就是说,人无法独立存在,要与世界万物相融合,要在社会关系中确立自我的价值,因此仁德、礼义、宽容……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以孝、德、仁、礼等语素命名的地名,如华孝子祠、至德祠,就凸显了无锡人对仁德、孝顺、礼义等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

三、结语

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的语言现象相比,它具有特指性。同时,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种种变化,反映出文化变迁、交融的过程。所以,地名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无锡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地名出发能够探寻其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钟灵毓秀的人文景观。结合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无锡地名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们了解地名这一语言现象所包含的文化内蕴,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无锡的地理地形、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

来源:《汉字文化》2021年 第15期

作者:朱淑雯 杨晖

选稿:耿瞳

编辑:刘言

校对:陈庭玉

审定:徐省之

责编:汪晨云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