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百大外语片榜单刚刚公布。所谓“外语片”,跟奥斯卡一样,是站在英语国家的角度,换成“非英语片”更为准确。
bbc的评选跟我们熟知的戛纳、奥斯卡有两个重大区别:
一、跟年度评选相比,它可以有历史纵深,那些大奖遗珠可以收进来,而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获奖影片反而会被集体忽视;
二、bbc不是官方或专业机构,而是一家媒体,其公信力完全建立在它的名声基础上。换言之,任何媒体都可以做这样的榜单,但人家是不是当真则要看你这个媒体平台的水准和威力。纵观英语国家,只有《视与听》杂志和美国电影学院(afi)的百大榜单曾取得相似的江湖地位;另外,imdb的民选榜单(不限于一百部)也越来越具影响力。
我们曾错误地认为,当一部影片获得了权威的大奖,比如金棕榈或奥斯卡,它的影史地位就岿然不动了。其实不然,年度大奖只是走进影史的第一步,而类似bbc这样的评选可以说是又进了一步。我曾仔细比对afi的百大榜,评委跟奥斯卡高度相似,结果发现,上afi百大榜(可以粗略理解成影史经典)的影片中,约三分之一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另有约三分之一曾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但还有约三分之一压根连提名都没拿过,如《2001太空漫游》和《穆赫兰道》。这是我积极参与这次评选的动力,因为我知道,有好几部我们认为非常经典的华语片,或许当年曾扬威世界,但外人并不知道它们在中国的江湖地位,让这些影片有机会进入bbc百大榜,是中国评委的职责。这跟民族主义无关,而是一种文化分享。
最明显的例子是《霸王别姬》。这部杰作当年在戛纳并列获得金棕榈大奖,如今,它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国产片,是很多中国影迷及电影专家心目中的最佳中国影片。然而,它很少在西方的各种榜单上露面,远不及《花样年华》或《卧虎藏龙》的全球名气。如果没有我们这23位中国评委的力挺,别说登上第12名,连进入百大都要打一个问号。不信可以查一查209位评委的选择,中国评委之外,只有一位印度评委给了它第七名,以及一个哥伦比亚评委给了它第八名。
另外一部被一些电影专家视为最伟大华语片的《小城之春》,也是靠中国评委才上榜的,占第63名。中国评委之外,仅有一位日本评委选了它,并且排在他的第一名。
bbc的评选机制是这样的:每位评委选出十部影片,并按照喜好程度排列好。排序决定权重,排第一名的影片获得10分,第二名是9分,以此类推。《霸王别姬》若没有我们这批约占十分之一的中国评委,那它只能拿到7分的总分。
诚然,中国评委未必只选华语片。评选的要求是选你最喜欢的影片,问题是,对于一个天天跟电影打交道的人来说,可以进入“最喜欢”名单的影片,一百部都不够,所以,我可以选十部法语片或十部日语片,都符合“最喜欢”的标准。因此,我自己设定了一个比例,把一半名额给了华语片。其他中国评委采用的比例不同,但多少也用了这种思维。这应是主办方的意图,它不能强迫或暗示你选什么,但把中国评委的构成一举翻了近十倍,显然是希望华语片能获得应有的一席之地。这跟奥斯卡大幅度增加女性及少数族裔评委是同一个逻辑。奥斯卡不能强迫大家选出一定比例的非白人男性作品,但通过调整评委构成,它便能防止“全白”的结果。有人说,其他国家评委没有如此高密度选本国作品。没错,当某国电影在国际的曝光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该国评委确实可以放下推荐本国佳片的重担了。即便没有日本评委,《七武士》和《罗生门》也一定会高分进入榜单的,看看中国评委里有多少人投了它们,你就明白了。
我跟另外22位中国评委有幸参与这次评选,包括台湾的焦雄屏、香港的何冀平和文隽。之前我参与过三次bbc的百大评选,一次是百大21世纪影片(包括英语片),一次是百大喜剧片,还有一次叫做百大故事,好像还没公布结果。我在邀请评委时,做了一些平衡,尽量把学院派、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新媒体、独立影评人、影展策展等兼顾到,一个单位一般只请一位,这对于电影专家云集的单位确实不公平。另外,我邀请了两三位资深编剧,他们同时是极具威望的文化人士,但没有邀请导演,因为bbc刚接触我的时候明确说是要影评人。当然,值得邀请的影评人非常多,主要取决于整个评委团队的人数。
评选规则没有禁止评委之间的讨论,我也曾分享过自己的一些心得,比如过于个人化的选择更多是一种姿态,那一票其实是浪费的。另外,我很想建议大家把对某些影人的票集中在一部影片,比如选贾樟柯的票若不是分散在《小武》《站台》和《天注定》,说不定其中一部就能上榜。但我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毕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怎样理解评选规则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儿。但参与评选的人越多,就越能代表共识。
附:bbc culture评选出的100部最伟大的外语片 100.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1988)99. 安杰伊·瓦伊达安杰伊·瓦伊达 《灰烬与钻石》(1958)98.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97.《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7)96. 克洛德·朗兹曼《浩劫》(1985)95. 成濑巳喜男《浮云》(1955)94.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93. 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92. 英格玛·伯格曼《婚姻生活》(1973)91. 朱尔斯·达辛《男人的争斗》(1955)
《男人的争斗》90.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89. 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1957)88. 沟口健二《残菊物语》(1939)87. 费德里科·费里尼《卡比利亚之夜》 (1957)86. 克里斯·马克《堤》(1962)85. 维托里奥·德·西卡《风烛泪》1952)84. 路易斯·布努埃尔《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1972)83. 费德里科·费里尼《大路》 (1954)
《大路》
82. 让-皮埃尔·热内《天使爱美丽》(2001)81. 雅克·里维特 《塞琳和朱莉出航记 》(1950)80 路易斯·布努埃尔《被遗忘的人们》(1950)79. 黑泽明《乱》(1985)78. 李安《卧虎藏龙》(2000)77.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同流者》(1970)76. 阿方索·卡隆《你妈妈也一样》(2001)75. 路易斯·布努埃尔《白日美人》(1967)74. 让-吕克·戈达尔《狂人皮埃罗》(1965)73. 吉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1929)72. 黑泽明《生之欲》(1952)71. 王家卫《春光乍泄》(1997)
《春光乍泄》70.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蚀》(1962)69. 迈克尔·哈内克《爱》(2012)68. 沟口健二《雨月物语》(1953)67. 路易斯·布努埃尔《泯灭天使》(1962)66.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1973)65.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词语》(1955)64.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之蓝》(1993)
《蓝》
63. 费穆《小城之春》 (1948)62. 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土狼之旅》(1973)61. 沟口健二《山椒大夫》(1954)60.让-吕克·戈达尔《蔑视》(1963)59. 依莱姆·克里莫夫《自己去看》(1985)58. 马克斯·奥菲尔斯《伯爵夫人的耳环》 (1953)57.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1972)
《飞向太空》
56. 王家卫《重庆森林》(1994)55. 弗朗索瓦·特吕弗《祖与占》(1962)54. 李安《饮食男女》(1994)53. 小津安二郎《晚春》(1949)52. 罗伯特·布列松《驴子巴特萨》(1966)51. 雅克·德米《瑟堡的雨伞》(1964)50.让·维果《亚特兰大号》 (1934)49.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潜行者》(1979)48. 路易斯·布努埃尔《维莉蒂安娜》(1961)47.克里斯蒂安·蒙吉《四月三周两天》(2007)
《四月三周两天》
46. 马塞尔·卡尔内《天堂的孩子》(1945)45.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奇遇》(1960)44. 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43. 克莱尔·德尼《军中禁恋》(1999)42. 卡迪亚·兰德 /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上帝之城》(2002)41. 张艺谋《活着》(1994)40.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39.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特写》(1990)38.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37. 宫崎骏《千与千寻》(2001)
《千与千寻》
36. 让·雷诺阿《大幻影》(1937)35. 卢基诺·维斯康蒂《豹》(1963)34. 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1987)33.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1967)32. 佩德罗·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999)31.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窃听风暴》(2006)30.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1957)29. 朴赞郁《老男孩》(2003)28. 英格玛·伯格曼《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27. 维克多·艾里斯《蜂巢幽灵》(1973)26. 朱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1988)25. 杨德昌《一一》(2000)
《一一》
24. 谢尔盖·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1925)23.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22. 吉尔莫·德尔·托罗《潘神的迷宫》(2006)21. 阿斯哈·法哈蒂《一次别离》(2011)20.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镜子》(1974)19. 吉洛·彭泰科沃《阿尔及尔之战》(1966)18. 侯孝贤《悲情城市》(1989)17. 沃纳·赫尔佐格《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2)16. 弗里茨·朗《大都会》(1927)15. 萨蒂亚吉特·雷伊《大地之歌》(1955)14. 香特尔·阿克曼《让娜·迪尔曼》(1975)13. 弗里茨·朗《m就是凶手》(1931)12. 陈凯歌《霸王别姬》(1993)
《霸王别姬》剧照
11.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10. 费德里科·费里尼《甜蜜的生活》 (1960)9. 王家卫《花样年华》(2000)8. 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1959)7. 费德里科·费里尼《八部半 8½ 》(1963)6.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 (1966)5. 让·雷诺阿《游戏规则 》(1939)4. 黑泽明《罗生门》 (1950)3.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1953)2. 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1948)1. 黑泽明《七武士》 (1954)
《七武士》
文|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