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调治阴阳经脉,调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五腧穴,共122个穴位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提出:井、荥、输、经、合的出入矛盾问题。

《灵枢·本输》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输,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如果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那么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的路线中而入呢?此为手三阴经合 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

《灵枢·本输》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手走到头,那么入于曲池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自我矛盾现象。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入合”的矛盾,

按以上道理推论,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 呈矛盾现象 。

祝华英道长提出的十二经脉的正负运行机理完美的解释了五腧穴“出”“入”矛盾。

当手太阴经脉正运外出时,其经气运行到井穴;手阴经脉负运内人时,其经气运行至合穴。手阳明经脉正运上行其经气运行到合穴;手阳明经脉负运下行时,其经气运行至井穴。这便证明,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进退、伸缩机理,确是不超肘关节的机能运行。

《灵枢·本输》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灵枢·本输》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就典型提出这五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六腑的井、荥、输、原、经、合六输穴,并详细说明了手足三阴经的井、荥、输、经、合五穴,与手足三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六穴的位置,但对周身其他穴位不讲,可证明五脏的五输穴与六腑的六输穴是调治阴阳经脉的重要穴位,也是调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于五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六腑的井、荥、输、原、经、合六输穴,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根据祝华英道长胎息时的体验,在手足四肢三阴三阳经脉最明显的出人运行机能,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认为阴阳经气的交换重点是在手足四肢。虽然头颈之上、脏腑之内亦存在阴阳经气相互交换,但是次于手足四肢之处的,故手足四肢之肘膝以下的输穴,能调治五脏六腑、各经脉的有余或不足,是处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例如,《灵枢》中论治疗疾病时常云“取之足少阴、取之足太阳”等等,凡是言取之某经而没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取手足四肢之肘膝以下的穴位。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就说明,调治各脏腑、阴阳经脉的一切疾病,主要是采取四肢肘膝以下的122个穴位,以调整十二经脉的阴阳气机,所以特别地阐述于《灵枢》的首位。

(备注:本篇内容源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