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个c程序,这个程序不断从数据库里加载数据到内存里,为了测试这个程序的容量,在数据库里造好了数据,测试机器的物理内存为4G,最后测试发现加载的数据超过了预期的结果(4G),最后到程序挂了,发现加载的数据为将近6G;用free命令发现,多出来的2G是放在了swap分区。
Swap空间的作用可简单描述为:当系统的物理内存不够用的时候,就需要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空间释放出来,以供当前运行的程序使用。那些被释放的空间可能来自一些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操作的程序,这些被释放的空间被临时保存到Swap空间中,等到那些程序要运行时,再从Swap中恢复保存的数据到内存中。这样,系统总是在物理内存不够时,才进行Swap交换。
1.使用
1)linux下程序可以使用的内存大小
一台只有物理内存256MB,只要硬盘足够大,并且是cpu寻址够大,理论上64位的机器可以使用到2^64B大小的"内存",只要修改系统的swap分区就可以实现。
2)虽然程序可以使用超过物理内存大小的内存空间,但是一旦使用到swap分区的话,程序的性能就会急剧下降,因为swap分区是使用硬盘空间,硬盘的读写速度最快也就200MBps,跟不上内存的GB级别的速度。不过还是得分情况,若是热的数据会一直保存在内存里,因此当程序访问到热数据时,性能不会下降(相对于完全内存的程序),若是访问到冷的数据时,系统会把冷数据和内存中热数据进行交换,这样冷数据就会保留在内存中,因此访问冷数据时,第一次时响应时间比较慢,而第二次却比较快,到第n次时都比较快。但是一旦数据被交换到swap分区时,再访问它时性能就会下降。
3)c里的malloc函数的返回值为NULL的判断基本上没有什么用,我在程序里加了判断没有起到作用,因为当swap分区也被程序使用完毕后,linux系统会自我保护,把程序kill掉。因此没有出现malloc为null的情况。
以上观点是我从测试程序内存使用情况测试过程中得出的。
2.修改swap分区的大小
#一、查看系统当前的分区情况:
free -m
#二、创建用于交换分区的文件:
dd if=/dev/zero of=/Application/swap bs=4096 count=1572864
#三、设置交换分区文件:
mkswap /Application/swap
#四、立即启用交换分区文件:
swapon /Application/swap
#五、若要想使开机时自启用,则需修改文件/etc/fstab中的swap行:
echo "LABEL=SWAP-sda /Application/swap swap swap defaults 0 0" >> /etc/fstab
#六、删除swap:
swapoff /Application/swap
rm -f /Application/swap
#七、从fstab移除
vi /etc/fstab
删除对应的行
本文转自yifangyou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yifangyou/608495,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