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笨手笨脚学厨艺

年轻的时候对烹调感兴趣,为了学做菜专门买《大众川菜》等菜谱照着做。后来网络发展起来,在网上搜罗稀奇的美食,依样画葫芦地照着做。

老实说,十分失败。做了这么多年没一道拿得出手的菜。逢年过节,蒸煎烧卤炖凉,一二十个菜上桌,家人们喝酒聊天,勉强吃吃。多做几年,竟然把我的辛苦之作封为“老三篇”。

劳而无功,不能委屈。因为家里有俩腕级厨师,一个老父亲,一个亲妹妹。人家沒叫你弄。谁叫你自作多情,手勤心懵?

如妹妹这种心灵手巧之人,学什么都无师自通。至于美食更是信手拈来,在外面吃到认可的新菜式,回家必定一翻鼓捣。是不是她在外面品尝到的那滋味不好说,百分之百是一道美食。

父亲的手艺更全面,传统的烧白、夹沙肉、酥肉、蒸肘无一不会,地方名点叶儿粑、炸糍粑也手到擒来。在他年事渐高之前,家里人来客往,逢年过节全是他操持。我就纳闷了:他那样一个享受国务院最高津贴的大知识分子,从小离家求学,哪里学来这么多厨艺?

后来,连女儿都能烧出令人垂涎的菜品。我还是我,又勤快,又笨拙。招待两三桌客人,用完餐大家都道:“辛苦你了”,味道如何从无人提。

可现在不一样了!人人都夸我做的菜好吃,吃完菜汤都不舍得扔。妹妹也称赞我说:“这两年厨艺精进呵!”

这精进是怎么来的呢?说来没什么大密秘,顿悟的契机却有一个。

有一天,和日本留学回来的侄儿聊天,他讲起他在日本人家里作客的经历。不知如何带礼,空手又不好意思,便自己在家弄了个辣子鸡翅带去。结果,那家人吃后非常夸赞,非要学习这道菜,他便详细讲解了制作程序。他们很高兴却并不满意,过了些天,叫他们的孩子拿着纸笔来正式学习,不但要记录程序,每样原辅食材佐料多少克必须精确,把他为难坏了。

“你晓得,日本人的厨房都有天平秤,用啥子都要先秤量……”侄儿说着爆笑。

我也大笑:“太机械了!百人百味,众口难调。中间那么多过程,标准菜谱也做不出标准口味。就算标准口味也不是人人都爱。……”

然而,这一笑却把自己从懵懂中笑醒。我们平时做菜依照的菜谱不就是每样标好量的?这样多少克,那个多少钱,这道程序几分钟,那个过程多少时间,所差的不过是个天平秤!

慢慢捉摸一翻,看着灶台上的油盐酱醋,它们仿佛有了灵魂。

再上灶的时候,心里装的己不是程序,而是效果。厨房最基础的常识所含的道理也渐渐理会。

简单一句“盐为百味先”,这是说做菜盐味要够,否则无论多少佐料,其味道都得不到充分体现的。比如糖醋味的菜品,咸味不充足,随便放多少糖醋,如何配比都不好吃。

再说糖,除了展示甜味,还是味道调和剂,如药中甘草。在烹调菜品时,可使味道醇厚。

醋,除了酸味,在炒菜时滴几滴或炒菜前泡洗菜时滴几滴,可保持菜品口感脆爽。

酱油,发挥咸味时也有调色作用。

猪油,炒菜时与菜油同放叫混合油。混合油可让蔬菜软滑没有毛乎乎的粗糙感。

色拉油,除了炒菜,在做凉蔬菜时,用于锁住水分,使蔬菜保持颜色鲜亮。也可作隔离剂避免粉丝、面皮等食材初步加工后粘连。

葱姜蒜属于清淡派佐料,可以各个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还可以与花椒辣椒搭配使用。看个人味道偏好。青椒红椒尖椒、花椒青花椒干辣椒这些麻辣佐料,除了麻辣各有特点。不同搭配其麻辣味各不相同。

火候是烹调的关键。“文火猪肝,武火腰花”,这是父亲生前常常教导的。可惜现在才搞明白其中的奥妙。

特别烧菜炒制佐料时,火候必须掌握好,随时调整,才能把佐料炒香而不炒焦。

做菜就象拍戏,主角戏多,配角戏少。菜品的风味决定佐料取舍,多少。

哪些味道融入食材,哪些味道配合食材,这就有先用后用,长时烹制和短时混合之分了。

时至今日,做菜不再依赖菜谱。并且,一通百透,做什么都很自信,哪怕第一次做,做出来也很可口。

理解了佐料的运用,一种食材多种款式多种口味,驾轻就熟毫不费力。

喜欢烹饪的朋友,你厨艺如何?会做什么拿手菜呢?比如主材黄瓜,你有多少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