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乱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接到奏报,急召胤禛和胤禵密议,一场争夺兵权的好戏又拉开了帷幕。
西北兵败,康熙皇帝为何紧急召见胤禛和胤禵?
因为当时的胤禛监管户部,而胤禵监管兵部!正如邬思道对西北局势的分析那样,西北的兵败和传尔丹的指挥失当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后勤粮草的短缺,在于兵部对西北战事的频繁催促和横加干涉。
也就是说,西北兵败并非全部由“八爷党”造成,胤禛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康熙皇帝才会急召胤禛和胤禵商议对策;所以,这个“代朕出征”的大将军王也只能是“四爷党”或者“八爷党”的某位皇子。
经过邬思道的点拨以后,皇四子胤禛决定举荐胤禵出任“大将军王”:
于公,胤禵深通兵略,足以胜任;更重要的是,胤禵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制、重蹈覆辙;
于私,胤禛可以利用此举换取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用以钳制西北大军;
于皇位争夺方面,胤禛举荐胤禵更能让康熙皇帝看到自己的“人君气宇”,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身份。
于是,皇四子胤禛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让“胤禵担任大将军王,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只是,这个工作有着几个不好处理的关键点:
1、这场交换规划的是不错,但胤禵就一定同意交换吗?
2、“兵者,国之大事”,岂能用来交易!胤禛又该如何向胤禵提出这个交易呢?
3、在储位虚悬的关键时刻,皇四子胤禛将年羹尧推到“陕甘总督”的位置上,又该如何打消胤禵的怀疑。也就是说,胤禛该如何打消胤禵对自己举荐目的的质疑呢?
在整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皇四子胤禛一直都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就智慧权谋和心机谋算而言,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和其相提并论;更恐怖的是,他还能将这种“修炼成精”的权谋智慧巧妙隐藏,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见效果,必会增加绝对的夺嫡砝码。
这一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皇四子胤禛选择了“为母祝寿”的绝佳机会!
将年羹尧送来的东西分给胤禵一半后,胤禛和胤禵入宫拜寿,德妃对着一尊玉菩萨像说道:
“这菩萨竟是整块的玉雕成的,可不好找啊!”
来看皇四子胤禛的说法:
“额娘,这是十四弟花了好大功夫,从几千里外请来的。论孝心,十四弟比我还强!”
胤禛的这句话最起码能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1、替胤禵说话,塑造一个兄长的正面形象,让胤禵先念着自己的人情;
2、让胤禵羞愧,替胤禵遮掩“孝道有亏”的事实,让胤禵不好意思拒绝德妃随后的要求。
3、营造一种和谐的“自家人”范围,为胤禛随后的举荐奏请奠定语言环境。
听到胤禛这样说,德妃意味深长地看了胤禵一样,这尊菩萨像乃至所有的寿礼到底怎么回事,德妃不可能不清楚;胤禵素日里有着何种“孝道”表现,德妃更是一清二楚。所以,德妃看向胤禵的这一眼,既是责备,也是敲打,更是提醒这个“拎不清事儿”的儿子:胤禛才是你的亲大哥,别心里没数!
然后,德妃又给出了具体的语言敲打:
“论孝心,你们都好!其实,这孝心也并不在这些东西上。要紧的是,你们好好替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为娘争面子。要不是你们兄弟替我争气,哪来这么多人送礼贺寿啊。前不久,大阿哥的生母,纳兰娘娘六十整寿,竟没有一个人去叩寿,还是我过去陪她说了半天儿的话。”
德妃,为何会被康熙皇帝晋封为“形同副后”的皇贵妃?
肯定不是因为敢于冲撞康熙皇帝的皇十四子胤禵,而是因为敢于“空手夺白刃”,顾全大局的皇四子胤禛。
那么,又是谁在为德妃争气?
肯定不是仿造“调兵手谕”的胤禵,而是前往江南募捐、甘为孤臣追缴国库欠款的皇四子胤禛。
最后,德妃为何要提出“纳兰娘娘”这个负面典型?
纳兰娘娘,为何落得如此悲凉的境地?不就是因为皇长子胤禔积极参与夺嫡的负面效果吗!
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一直隐忍不发,暗中夺嫡,而皇十四子胤禵则跟在皇八子胤禩身后上蹿下跳、积极谋划。德妃到底在敲打谁,一目了然。
只是,德妃为什么要敲打胤禵呢?
虽然深居后宫,但德妃对于前朝政事,尤其是引起朝野震动的西北战局肯定有所了解;更何况,自己的亲儿子还监管兵部,她肯定会对朝廷战事更为留心;再加上胤禛随后提出举荐胤禵的想法后,德妃并未就战事情况予以追问;这些都能证明德妃对西北战局的充分了解。
而此时康熙皇帝打算“择一贤者,出任大将军王”的旨意已经下达,德妃自然想让胤禵这个带兵出身的儿子成为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大将军王”。
所以,德妃敲打胤禵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我能有今天的辉煌,全赖你四哥争气;你想要出任“大将军王”,也必须让你四哥举荐才行!
其实,德妃的真实想法,胤禛早就心里有数,毕竟德妃真正疼爱的儿子就只有胤禵一人而已。一个最合适胤禵担任的显赫差事出现了,德妃肯定会要求胤禛出手相助。好了,既然德妃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胤禛又早有打算,也不用藏着掖着了,直接说吧:
“额娘,既然您老人家这样说,儿臣有件事得先请求了额娘,然后才去办!”
来看德妃的回应:
“什么事,如果是朝廷的事,可不能跟我说,咱们大清朝有规矩,后宫可不能干政啊!”
德妃的回应,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是不是有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胤禛则如此说道:
“是!可这件事,儿臣必须先让额娘知道!儿臣想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十四弟深通兵略,又管了多年的兵部,只有他出任大将军才能平定西北叛乱,为皇阿玛分忧。再说这件大功劳,儿臣也不想让人家给夺了去!”
细细品读,胤禛的这句话水平之高,令人叹服:
论公,胤禛将举荐胤禵的原因归结到“深通兵略”、“监管兵部多年”;
论私,胤禛又将举荐胤禵的原因归结到了“一母同胞”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提携;
更重要的是,胤禛举荐胤禵是严重按照德妃刚才的交代,是“替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
更重要的是,趁着生母大寿的时机,胤禛提出举荐胤禵的奏请,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效果:生母大寿,胤禛和胤禵之间“兄友弟恭”的情形才是最大的孝道表现。
有了这句话,德妃心领神会:
“虽说出外带兵是辛苦事,可我不能光顾疼儿子,耽误了朝廷的大事;何况,禛儿这样想既为了朝廷,又为了自己的兄弟。禵儿,还不谢过你四哥!”
要说德妃能生出胤禛和胤禵这样的皇子,也属实不简单,一句话撇开了自己“干预朝政”的罪过,一句话拉近了胤禛和胤禵的兄弟感情,一句话让胤禛的举荐成功、让胤禵只能接受。
好了,前文提及的三个问题关键点,全部实现了:
我为什么举荐胤禵?不是因为要交换年羹尧的“陕甘总督”,而是要听从额娘的交代,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出力,为额娘争气!
胤禵为啥要接受这个举荐?生母在此,胤禛如此照顾你、关爱你,你还敢不知好歹?
只是,用“举荐胤禵”来交换“陕甘总督”的交易又该如何提出呢?
只要胤禵接受了胤禛的举荐,只要胤禵打消了对胤禛的质疑,他会主动提出交易的。别忘了,此时的胤禛监管户部,负责西北粮草的供应,为了让胤禛继续支持自己,胤禵也会主动提出交易!
好了,胤禛举荐胤禵前往西北带兵,既削弱了“八爷党”的势力,又挑拨了“八爷党”的内部关系,还暂时减少了胤禵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夺嫡对手。而且,胤禛的“人君气宇”、“顾全大局”又让康熙皇帝坚定了传位信心;更重要的是,出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还能从根本上制约胤禵的西北大军,绝对保证胤禵不会对自己的继位造成威胁。
等到年羹尧将粮草及时供给给胤禵以后,胤禵才看到皇四子胤禛的巨大威力;才明白皇八子胤禩只是“疥癣之疾”,皇四子胤禛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奈何,一切都晚了!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