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

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近40年间我经常想到的一句话,也是我人生的左右铭。

说这句话的是位叫袁和的女士,昨天突然间又想起这句话和这位女士。因为昨天我们盈隆所搞生日、迎新、元宵会,看到如当年小王般正青春的同事,不禁感慨万分,自然又想起了这句话。

年轻人,希望你们奋进!

说来,就在转眼间,离我初次看到这篇已经是37年了。

袁和女士与我非亲非故,而且她已经去世38年了,但当年13岁的我就知道了她,我知道她是从一篇叫《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的文章。

刚刚上网搜索的结果是载于1984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但我看到的应该不是报纸,而是杂志,要么是《中国青年》,要么是《辽宁青年》。

我原来一直认为这应该是我四姑妈买的书,因为1984、1985年代的她可能刚刚高中毕业,可惜因为生不逢时遇到“革了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前期基础不好,于是没能实现跳出农门的梦。

刚刚微信群里问了问家人,四姑妈出生于1962年,那个年龄可能就出嫁了。

现在看来,应该是当年在青州一中读书的叔叔买的书。叔叔出生于1966年,那时正是十八九岁,应该也喜欢这种书籍。

记得当年在奶奶家的东房里有个木头箱子,里面有不少叔叔、四姑妈的书,当然应该也有三姑妈的书。我那时正是知识饥渴的年代,见到什么读什么,印象中有一些批林批孔、批孔老二的,我也照看不误,包括身为村里第二生产队会计的父亲为工作而订的《农业知识》《山东农村报》,我从小喜欢看杂书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说来,这个习惯一直在陪伴我。现在年龄大了,精力有限了,想只看法律书籍,但见到一些文学、历史书籍,老毛病就又犯了,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看书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时间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也就是在那个百宝囊里找到了一本杂志,看到了这篇文章。

题记:

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袁和

文章中:

1983年6月22日、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降了两天半旗,既不是纪念已故的总统,也不是哀悼什么知名人士,而是沉痛悼念一个中国留学生。

马萨诸塞州的4家报纸,刊登了这个中国留学生的事迹和照片,把她的事迹称为“关于勇气的一课”。

1984年5月,这个中国留学生所在的学校,第一次颁发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袁和中美友谊奖金”,奖给对中美文化交流有贡献的人。

这个中国留学生究竟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在异国他乡赢得了这样的尊重,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好了,因为文章太长,我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二篇推文,请大家关注。

说起来,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太大了,我当年看过多遍,甚至有许多精彩段落我都背诵过,以至于近40年后我都能记忆犹新。

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只要奋斗,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无限精彩,哪怕一个人的出身卑微,哪怕命运坎坷,但人就应该永远不放弃。

袁和说得好:生和死对人只有一次,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袁和的起点很低——一个糊纸盒的小工。但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拓,去奋斗,去创造,使生命发出了最强音,奏出了震撼我们这一代心灵的乐曲。袁和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一代: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很远。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

这篇文章和后来的《平凡的世界》一直是我的人生励志书。说起来,平凡的世界还只是文学作品,而袁和的故事却是一个生活中的现实存在。

刚刚搜索这篇文章时突然发现作者是郭梅尼。

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女记者。郭梅尼长于人物通讯,文笔优美,真挚动人。其优秀作品不仅获得国内外好新闻奖,而且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代表作品有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等以及作品集《人生当架几座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一晃近40年过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让我们再重温袁和女士的名言:

“只要勇于探索和奋斗,一个普通的灵魂也能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