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危险驾驶的大数据:且看保险公司如何跟踪你!

关于危险驾驶的大数据:且看保险公司如何跟踪你!

多年以来,保险公司都依据对你汽车的年行驶公里数的估计值来决定你的车辆保费。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保险公司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掌握你实际的驾驶习惯。 保险公司掌握着你频繁猛踩刹车的次数,掌握着你每天在路上的时间――保险公司越 来越多地依赖于这些精准的风险评估技术手段,并使用该信息来设置你每月的车辆保 费。

liberty mutual,美国第三大财产和意外险保险公司,在周一宣布了与 subaru 的合作

——从今年晚些时候起,但凡购买 subaru 星联车载信息系统的用户,都可以下载一个 相应的应用程序到他们的汽车上,当他们的行使过程中出现过猛加速或紧急刹车时, 车载系统就可以检测到并发出警报。

此应用程序是 liberty mutual 公司的 right track 计划的一部分,用户如果愿意安 装该应用程序,可以享受车保费 9.5 折优惠,如果愿意听从该应用程序的驾驶指导进 行安全驾驶,则可以近一步享受低至 7 折的额外折扣。

liberty mutual 早在 2012 年就启动了 right track 计划,不过它并不是唯一一家使 用“ubi-基于使用的保险”方针来评定车保费的保险公司 。ubi 的策略,是通过掌 握司机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驾驶行为,了解他的事故风险。progressive, allstate和 state farm 这几家公司也有着类似的项目。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实施得当,ubi 来评定车辆保费的做法可以鼓励司机安全驾驶, 降低事故风险,同时也让司机剩下一笔银子。也有其他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越来越多 的美国人开始购买高科技、可联网汽车,ubi 这种保险方式的崛起对于消费者和保险 公司也引出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问题。

“不要以为这种方式总是能降低你的车辆保险费,”凯利蓝皮书(kelley blue book)的分析师 karl brauer 说道,“它可能被用来对付你,比如因为很久以前你曾发生过 一次交通事故,而提高你的保险费用。”

尽管许多保险公司声称,如果用户同意保险公司跟踪他们的驾驶情况,所获得的数据 信息只会使用于车辆保险费的折扣大小,而非增加险金。然而这些条款将来可能会发 生变化,brauer 和其他分析师称。那些在头一年安全驾驶但在这之后驾驶更具冒险性 的人就有可能会看到他们的保险费上调,保险公司就会决定给予他比以前更低的保险 费折扣率。

其次是关于消费者隐私的问题:保险公司能持有你的数据的时间长度,以及他们将与 谁共享你的数据,这些都取决于每个公司的政策以及国家或地方法规的规定。保险公 司也必须遵守。

“在法院发出传票的情形下,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state farm 保险公司的通讯 主任 scott bruns 称,“但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驾驶的真相。”将来 某日驾驶员的数据甚至可能被用于一场车祸事故的问责中。

不想被跟踪的消费者不必注册。但当这样的项目变得越来越普遍,选择不就可能会给 了保险公司一个“红旗”――警示信号,美国 j.d. power and associates 汽车质量 副总裁 renee stephens 称。

保险公司认为行为监测很有吸引力, 因为其对于整个风险群体可以提供一个更清晰的 概况。通过更好地了解每个司机的行为,公司可以设计出能够精确匹配每个人的风险 的保险计划,确定每个人需要怎样的保险覆盖。

“当你在对一个产品定价时,能够充分的匹配价格和风险程度是必需的”,bruns 说,

“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无法有效地做到这点,那他们会很快被市场淘汰。”

保险公司甚至希望用消费者的智能手机来跟踪他们的驾驶习惯。去年十二月,liberty mutual 开始在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测试 right track 的自愿拓展项目,项目就是使 用手机自带的加速测量计和 gps 来监测速度的突然变化或其他不安全行为。state farm 正在俄亥俄州测试他们的的自愿手机跟踪程序,并计划在 2016 年将其扩大到其 他五个州。

更复杂的程序依赖于一种可插入大多数新车转向柱附近的一个特殊端口的设备。除了 监控速度和时间,这些设备甚至可以监测车轮强转 - 这可能就代表着不安全的突然转 向。

“ubi 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保险方式,它可以给我们的客户带来真正的好处”,

liberty mutual 的副总裁 jeff wright 说。“客户对自己的保险费金额有了更多的控 制权。”对于那些已经是安全驾驶员的消费者,这些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省钱的方法。 对于那些开车比较狂野的人,参加这样的方案给了他们的一些规范自己行为的经济诱 因。无论你驾驶情况如何,这种类型的追踪是大势所趋了。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03-10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