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也意味着中国全面抗战正式爆发,这件大事也同样牵动着很多海外华侨的心,其中就包括陈嘉庚先生,在第二年的时候,陈嘉庚组建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援祖国的抗战。
在此前,国共两党在西安事变以后已经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全国抗战统一战线也因此形成,为了能更好的在海外募捐物资,陈嘉庚先生决定在1940年返回祖国一趟,在他刚下飞机的时候,便说明了此次回程的目的:
其一是向奋斗在前线的官兵表示敬意,其二是考察国内目前战事的情况,并且回去做报告,增加华侨的爱国之情,以便募捐更多物资。
在回国之前,陈先生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国民政府,由于日军的侵扰,他们现在已经搬去了重庆,在结束了重庆的两月行程后,他还是决定前往延安一趟看看情况,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国内的总体情况。
来到延安,眼前的一幕幕让陈嘉庚感到非常震惊,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之处,由于听惯了刻意扭曲的宣传,陈嘉庚还特意走访了当地群众,其中便问到了一家小卖店的店主:“延安有共产党大官的产业吗?”
陈嘉庚先生出生在福建地区,早年也在国内读过几年私塾,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在十七岁的那一年,由于生活所迫,他便前往新加坡随父亲经营生意,由于他们非常有经济头脑,在新加坡的日子财富积累得很快,短短两年时间,陈嘉庚先生便有了几千银元。
他的爱国之心,在仅仅十九岁的时候便展露出来,那年他回了一次国,不过曾经熟悉的家乡却在战乱下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完全没有当年的书香气息,取而代之的却是如赌博、游手好闲的各种不良气息。
特别是在他发现自己的弟弟此时都已经告别了学校,在外面瞎混的时候,他忍不住了,几乎将所有的身价拿出来,在当地办了一所私塾,想尽自己的努力改造家乡的现状。
后来,其父亲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此时的陈嘉庚开启了独立创业的道路,依靠菠萝种植和橡胶产业,很快盆满钵满,成为了华侨中响当当的人物。
虽然在海外,他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各种信息,当了解到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以后,他更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全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当即筹备了二十多万支援福建财政,为此,孙中山还专门接见了陈嘉庚,二人不仅是上下级关系,也同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直非常相信国民政府,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挑起了大梁,也正是在那段时期,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东南亚地区的橡胶产业受到了巨大影响,为了维持国内厦大的运转,陈嘉庚先生不惜卖掉自己手中的果园,也要维持厦大学生正常上学。
在这样的爱国情绪下,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虽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决定带着全体东南亚地区华侨的嘱托,回国看看。
蒋介石听说陈先生要来,赶紧做好准备,几千人的“接机团”声势浩大,这大大超乎了陈嘉庚的意料,当前正是国难当头,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如此规模的欢迎仪式,又要耗费多少人的心血?
不过,重新踏上这片热土,陈嘉庚先生的心情同样是十分激动,他在机场发表了一场讲话,当时就说:“离开祖国怀抱多年,我依然惦记着祖国,这次回来,带着一颗热情的心。”
孙中山
蒋介石这边知道他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以及在国内的影响力,因此对他也十分尊重,再加上这些年来在他的号召下,华侨们捐献了很多钱,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国民党当局也丝毫不敢怠慢。
可接下来的日子里,却让陈嘉庚非常的难受。
蒋介石仅仅在招待陈嘉庚的宴席上就安排了五万元,他在重庆呆了两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各种大型宴会之间,国民党高层挥金如土的生活让他十分难受。
在路上,他同样也见到了鲜明的对比,很多百姓根本吃不饱穿不暖,既然国民党已经把重庆当成大本营,连这里的民众都没法吃饱穿暖,其他地区的情况也是可想而知。
陈嘉庚虽然为富商,可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又是凭借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做生意,他骨子中是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自己的生活过得也十分简朴,除了必要的日常开销外,其他的钱几乎全部用于救国运动,捐赠了学校以及支援地方政府财政。
这两个月,他的心情都十分沉痛,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下去,中国要有希望,不知道还要经历多少年。
在海外的时候,他听说了两党合作,也听说了后来边区的摩擦,这些事情也牵动着全体华侨的心,为了一探究竟,在返回新加坡前,他向蒋介石提出了想去延安转转。此话一出,把蒋介石惊住了,他肯定不愿意陈嘉庚去延安。
因此,不少认识国民党的高官都在旁边煽风点火,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陈嘉庚听得一知半解。
这样对比下来,陈嘉庚对于延安的认识加深了。
从1940年5月31日到6月8日,陈嘉庚在延安度过了九天的时间,这九天的时间,彻底改变了他对于共产党的印象,甚至还说:“这是中国的希望。”
来到延安后,道路两侧同样聚集着迎接的人群,可和重庆的大官不同,这些迎接的人群都是些群众,身着旧衣烂衫,可陈嘉庚敏锐的发现,在他们的身上有一股说不上来的精气神,似乎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把他们击垮,反而乐在其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庞,让他想起了当年在福建读书的岁月。
他想赶紧见见毛主席,看看共产党在当地是如何办公的。
可是,一辆破旧的军车驶了过来,一直朝着山中开,陈嘉庚看着沿路的风景,对于毛主席的居住地更加好奇了,直到车停在一个窑洞前,在陈嘉庚眼里,这有点像山洞。结果司机在这个时候说了一句:“陈先生,到了。”
当陈嘉庚下了车,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也很快发现了窑洞面前的毛主席,双方握了手,简单聊了几句,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了。陈嘉庚在国民党的“盛情难却”下大吃大喝了两个月,对于山珍海味早已不稀奇,起初,这个环节他也并没有关心。
不过,当一张被铺了报纸的桌子摆在了窑洞面前时,陈嘉庚还是不由地愣住了。
这次“宴席”一共是两菜一汤,两道菜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菜,毛主席还向他介绍说:“这是我自己种的。”而那碗汤就是能拿得出手最好的东西了,为了迎接陈嘉庚,老乡还专门杀了一只鸡,熬了一碗鲜浓的鸡汤。
陈老先生哽噎了,自己从故乡一路奋斗出来,如今已体验了各种生活,即使再成功,最难忘记的还是家乡的味道,而毛主席的亲切,让他无比佩服。
陈嘉庚拥护孙中山,所以也很自然地相信了蒋介石政府,不过去了重庆以后,他便感受到了重庆政府的腐败生活,如今,看来只有共产党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继承者,他们才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饭后,毛主席带领陈嘉庚先生在附近转了转,走到了自己的菜地,毛主席介绍说:“我们现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片地就是我种的,由于我喜欢吃辣,辣椒种的比较多,最近又开出了一片地,打算种点西红柿。”
眼前的景象,和国民党此前的宣传竟然完全相反,为了弄清楚真实情况,接下来的几天里,陈嘉庚自己带着人在附近的城镇转了转。
延安地区有一片“新市”,这也是整个片区内唯一一处商业街,也很热闹,卖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经常用到的东西,非常亲民,由于陈嘉庚做了几十年的生意,对于这条商业街的效益也大概有个了解,他随便找到了一家商店,问店主:“这里有没有共产党大官的产业呢?”
怎料店主歪了头,看着陈嘉庚,一时间并未反应过来陈嘉庚在说什么,再次确认了问题后,回答道:“共产党这里没有大官,都很普通,还产业呢?有些领导人的生活过得还不如我们做生意的!”
陈嘉庚感觉到非常震惊,继续走走转转,发现街上没有人是大富大贵,也没有流浪和乞讨的人,这个地方在战乱中的中国,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回去以后,发现朱德正和自己的勤务兵坐在一起,用粗瓷碗大口大口吃饭,碗里的饭菜,和老百姓吃的并无不同。
回想在重庆的日子,就连一个小小的官,都把自己当回事,办点小事官架子都大得不行,而毛主席是共产党的领袖,竟是如此的亲民。
就拿那一顿饭来举例,在国民党那边花费了五万,顿顿都吃山珍海味,搞得胃都有点受不了了,而共产党这边的饭菜总价值是一点五元,这上万倍的差距,其中还有一元多是被那只老母鸡给占了。
经过系列走访,陈嘉庚对于共产党有了很多好印象:
这里没有苛捐杂税,如果收成不好,连税都不用交,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民众,大家的生活虽然艰苦,可其乐融融;
领导人廉洁,下面的战士也非常亲民,经常帮助老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和国民党那边的贪污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群众一律平等,根本没有重庆那样的戒备森严;
治安好,由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也不存在什么偷抢事件发生,民主风气非常好。
为此,陈嘉庚特意下了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这些言论很快便传到了国民党耳朵里,不过基于陈嘉庚先生的地位,蒋介石虽然生气,却并不能拿陈先生怎么样,他们只好采用另一种方式:自己跑去华侨那边进行歪曲宣传。
仅仅九天的时间,陈嘉庚先生已经认准了,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他回到南洋以后,便开始积极宣传共产党和延安,并且开始准备起物资,这些华侨都信任陈老先生,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根本不理会国民党的歪曲宣传。
随后各种军需品、医疗物资等一批批从海外运来,陈先生更是慷慨解囊,捐赠了不少银元来缓解延安的燃眉之急。
他也细心地观察到了,放眼整个边区,连一辆小轿车都没有,为了能方便共产党领导人在附近开会,他还特意捐赠了两辆小轿车,毛主席收下轿车后,将其中的一辆交给了朱德,而另一辆则交给了董必武等老同志,他们腿脚不方便。
至此以来,陈嘉庚有了自己的方向。
时隔九年,陈老先生再次回到了故乡,不过这次已经不再是延安,而是北平。毛主席接见了他,两人的开场白和当年并没有太大区别,毛主席还说,自己习惯了睡得很晚,双方相视一笑,这才聊起了接下来的国事。
随后,陈嘉庚当选为政协常务委员,他把毕生的钱财,用于支持国内的教育事业,在他的努力下,集美大学和厦大逐渐步入正轨,这同样也是他努力了大半辈子的事情。
1961年,陈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福建人民为了表达感谢,将他安葬在集美鳌园,毛主席为陈嘉庚先生亲笔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如今,集美大学和厦大两所高校已经成为福建人民的骄傲,陈嘉庚先生所做的贡献,也将永远停留在大家心目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