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源于商丘的成語典故

假傳聖旨

“聖旨”,原指帝王的意旨和指令。“假傳聖旨”是說把不是帝王的意旨和指令當帝王的意旨和指令傳,以借帝王的名義欺騙衆人或對方。今多用以比喻假傳上級的不能違反的意見或話語。

典故出自《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衛石碏大義滅親,鄭莊公假命伐宋》:“鄭莊公謂祭足曰:‘陳已平矣,伐宋奈何?’祭足奏曰:‘宋爵尊國大,王朝且待以賓禮,不可輕伐。主公向欲朝觐……今日宜先入周,朝見周王,然後假稱王命,号召齊魯,合兵加宋,兵至有名,萬無不勝矣。’鄭莊公大喜曰:‘卿之謀事,可謂萬全。’”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接替父親君位的哥哥而自立為君,引起衛國社會動蕩。州籲想以向外國發動戰争的辦法穩定國内局勢,因為衛國與鄭國有仇,決定攻打鄭國,以取得國人信奉,同時也想在諸侯間樹立威望。但衛國與鄭國相比力量太弱,州籲便聯絡宋國攻鄭,派使者來宋國遊說宋殇公。宋殇公欣然同意。于是,州籲又聯絡陳國、蔡國,共四個國家的兵力伐鄭,把宋國推為盟主,一下把宋國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結果,由于鄭莊公謀事有方,伐鄭的目的沒有達到,聯軍撤兵。

不久後,忽然有一天,一則消息從衛國傳到鄭國:州籲被殺,衛國已立新君。鄭莊公對臣子們說:“四國伐鄭之仇要報,但州籲已被殺,衛國立了新君,州籲的事與衛國新君無幹,我們不必找衛國報仇。四國結盟伐我,盟主是宋,寡人要找宋國算賬。”先派使者去陳國和蔡國,又遣使去魯國行賄。陳國和蔡國答應與鄭國和好,魯國也答應不幫助宋國。

鄭莊公問祭足:“此時伐宋如何?”祭足說:“打宋國并不那麼簡單。首先,宋國爵位是公爵,鄭國隻是侯爵,宋國比鄭國爵位高;其次,宋國也不是好惹的,他們這些年年年出兵打仗,雖然戰績不著,但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若伐宋,須打周王的旗号,令各方諸侯前去讨伐。這樣,不但名正言順,而且可以以衆勝寡,戰之必勝。”鄭莊公大喜。

周桓王三年,鄭莊公親自帶上重禮,與祭足去朝見周桓王。周桓王想起以往鄭軍曾向周朝挑釁并搶收周朝屬地的麥子一事,不但沒有為他們君臣設宴,而且也不像正常情況下給以饋贈,隻讓人以黍米十車相送,并命人給鄭莊公傳話,這十車黍米權當救濟,免得他再讓人搶收王室的莊稼。鄭莊公十分生氣,說:“這哪裡是饋贈?明明是羞辱和警告。既然周王對我們如此不耐煩,我們也不稀罕他這十車黍米。咱們把黍米給他退回去,立即回國!”

祭足立即說:“不可。諸侯是以看重鄭國,是因為鄭國世為卿士,在王左右。王者所賜,不論厚薄,總是‘天寵’。主公若辭而不受,豈不要惹惱周王?鄭既失周,何以取重于諸侯?”鄭莊公便忍氣吞聲,接受下來。

周公黑肩乃周朝元老周公旦的後裔,為周朝卿士,覺得鄭莊公不好惹,便私下裡送鄭莊公彩缯二車為贈,說:“天子以為鄭公是自己人,不會在乎饋贈多少,是以隻贈了十車黍米。請鄭公不要在意。”黑肩走後,鄭莊公慚然說:“天下人都知道你我君臣朝周王來了,就算有兩車綢緞,也掩蓋不了那十車黍米的羞辱啊!” 祭足笑着說:“主公洗完腳,再來看臣給主公怎樣一個驚喜。”

鄭莊公洗完腳,出來一看,十車黍米卻變成了十車綢緞,問祭足是怎麼回事。祭足說:“臣命人将兩車綢緞打開,分别蓋在十車黍米上面,就成了十車綢緞。咱們就這樣趕着車回去,誰能知車上原來是黍米?咱們就一路宣揚周王對咱們十分優待,送了十車綢緞,同時令我們組織諸侯聯軍讨伐宋國。除你我君臣之外,孰知真假?”

鄭國使團離開洛邑,一路招搖,大肆宣揚周王饋贈十車綢緞并令鄭莊公組織諸侯聯軍讨伐宋國。回到鄭國,鄭莊公立即派遣各路特使前往各諸侯國,假傳周桓王聖旨。齊、魯兩國信以為真,不得不響應。鄭莊公親統大軍,揚威耀武,殺奔宋國。老挑一戰,便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疊。鄭莊公大喜,命颍考叔同公子翚領兵攻打郜城。

宋殇公問司馬孔父嘉何以應對。孔父嘉猜度周王不會有伐宋之命,鄭莊公所謂“奉周王之命伐宋”是假造,但齊、魯兩國已中了鄭國的圈套,三國合兵一起,其勢洶洶,實在無法與他們争鋒。為救國之計,他設法說動衛國和蔡國相助。衛、蔡兩國一聽鄭莊公是假傳聖命,立即出兵,繞到鄭軍背後偷襲。沒想到鄭莊公老奸巨猾,早有防備,兩國偷襲未成。孔父嘉率軍對鄭軍夾擊,被鄭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孔父嘉身邊隻剩二十餘人,隻得棄車徒步逃回。衛國和蔡國聯兵也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鄭莊公假傳聖命的消息很快傳到周桓王那裡。周桓王大怒,降旨罷免了鄭莊公的卿士職位。鄭莊公并不示弱,從此再不去朝拜周朝。周桓王更是氣惱,于是便與鄭國的宿敵衛國、蔡國、陳國組建一支多國部隊,聯合征讨鄭國。

因為這段曆史,“假傳聖旨”就成了成語。

例句:“鹹豐元年,青浦縣知縣餘龍光看見當年的收成稍為好了一點兒,想趁機撈一票,就假傳聖旨,征收已經豁免的道光三十年以前災年中的那份兒錢糧。”(《括蒼山恩仇記》第九回)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