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胡安國科舉中進士第三名,授太學博士,提舉湖南學事,步入仕途。徽宗、欽宗兩朝,胡安國也屢有升遷,但都被他辭了。這不是個熱衷官場的人。《宋史•胡安國傳》載:政和二年,丁内艱,移江東。父沒終喪,謂子弟曰:“吾昔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鐘将何所施?”遂稱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辭;除起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以疾在告。
兩宋之交,金兵南侵,中原淪陷,黎民塗炭,社會動蕩不堪。其時,胡安國攜家寓居湖北荊門,荊門一帶也是兵荒馬亂,胡安國準備遷居。湘潭射埠以孝友信義著稱的弟子黎明得知此事,趕緊熱情邀請恩師來湘潭碧泉定居并親往恭迎。清光緒年間王闿運編纂的《湘潭縣志》載:“黎明,字才翁,以孝友信義著稱,師事胡安國。建炎之亂,安國避地荊門。明除廢室,具器币,往迎安國,衡麓湖湘之學皆起于此。”湖湘文化發源于湘潭,黎明先生立了大功!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胡安國開始了在湘潭碧泉的定居。
碧泉,位于湘潭縣錦石鄉碧泉村,距湘潭市區40公裡,因碧泉潭而得名。驅車來到這裡的時候,隻見潭水清澈見底,潭底冒出的細小氣泡不停地往水面上鑽,綠色的水草在潭中輕輕擺動,充滿着生機。碧泉,翠綠澄淨,藻荇交映,果然名不虛傳。泉水天然弱堿性,富含多種有益于人體的礦物質,正有村民在潭中取水飲用。泉水溢出,水流成溪。五一時,溪水還是有點涼的,但溪中已有小朋友在遊泳嬉戲了,兒子看到這場景,趕緊脫了鞋襪,挽起褲腳,在溪水中玩耍一番。
800多年前,胡安國就是在這潭邊,和他的兒子胡宏一起,開舍結廬,創辦碧泉書堂。後來,胡宏師承父學,修建和擴大了學堂,講學授徒,将書堂更名為“碧泉書院”。在隐山的連綿群峰之中,當年這裡肯定是地處偏僻,人煙稀少,一代大儒,正好退隐江湖,專心治學。胡安國在這裡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這部集儒、釋、道之大成的著作,提出了以“實事求是、經世緻用、内聖外王、修身養性”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義,名動一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雖然偏遠了點,但有鴻儒隐居其中,也就引得士子們紛紛造訪了。胡安國、胡宏父子在這裡辛勤耕耘了31載,學生衆多。胡安國傳學胡宏及弟子,胡宏傳學張栻、彪居正等,桃李滿門。張栻、彪居正等人學成之後,又傳胡氏之學于嶽麓書院,發源于碧泉書院的湖湘學派在嶽麓書院發揚光大,影響日盛,成為十分重要的文化流派。
湖南人才輩出,得益于經世緻用的湖湘文化的滋養。正是這樣的文化熏陶,明清特别是近現代,王夫之、魏源、王闿運、曾國藩、左宗棠、楊度、毛澤東、彭德懷、齊白石等,群星閃耀,“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當年入贅到湘潭周家,就是在碧泉書院的這塊土地上生活了13年,“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在這裡研究地理學、農學、水利、田賦、鹽政等,為後來的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毛主席的秘書、曾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周小舟,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經邦濟世之才。
随着湖湘學子們北遷至長沙嶽麓書院,日漸興盛,成為湖湘學派的大學營,碧泉書院就漸趨冷落了。曆代雖屢有修複,但最終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最後拆除,成了民宅基地。
在碧泉潭不遠處,碧泉溪邊,有一塊碧泉書院遺址的标示牌。湖湘文化的發源地,落寞至此,有些讓人遺憾。可喜的是,在國學複興的當下,2018年7月,湘潭大學在原哲學系和曆史系的基礎上,重建了碧泉書院,要接續這千年文脈。
落日餘晖之中,看着這奔湧了上千年的泉水,感慨萬千,又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