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文 | 三個石頭

經常在上海外灘SOHO負一樓和府撈面吃飯的上班族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11月1日中午那個突然出現在店裡,端起顧客剩下的半盒肉醬豬軟骨丁飯就吃的中年男人,是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

“豬軟骨丁飯是最近切換菜單上的新品,當時客人已經走了,沒辦法當面問哪裡不合口味,是以他就自己嘗,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和府撈面産品端一位負責人說。

盡管以“8億人民币融資,傷口品類融資金額新高”成為了輿論場的焦點,但對于市場上唯一“先建供應鍊後搭門店”的和府撈面來說,産品才是他們的命根子。

“我們團隊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不像煙花那樣,璀璨之後就迅速衰落。我們想做一個壽命更長、規模更大、産品更佳、口碑更好的企業,餐飲行業最難的或許就是可持續三個字,但我們還是要去做。”

一碗面、一盤飯,看起來快餐而已,但李學林與和府撈面要做的,顯然不止于此。

無論是餐飲還是零售行業,都有“得供應鍊者得天下”的說法,但一個店都沒開就投巨資砸進供應鍊建設的,可能隻此和府撈面一家。

紅餐品牌研究院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面館總量保守估計約40萬家,但在收錄的1225個粉面品牌中,70%以上的品牌門店數都在50家以内,開到500家以上的品牌寥寥無幾。

在李學林看來,中式快餐豐富的菜品、多樣的口味、複雜的制作過程,使标準化難度更大,對供應鍊的要求也更高,一條成熟、高效、可控的供應鍊,對于門店拓展和營運的作用不可估量,“準确地說,和府撈面一家品牌和産品驅動的公司。”

很明顯,從一開始,和府撈面做的就不是幾十家面館的“小生意”。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2012年,和府撈面15000平米的和府中央廚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滿足1000家門店的标準化營運。全國門店全程統一冷鍊配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湯面原有的口感。

今年9月,和府撈面的面條生産基地也宣告投産。該基地年産2萬噸,在生濕面行業中為頭部水準,可支撐1500家門店的供應,并擁有全國獨有的自動化面條打卷技術、自動化包裝運輸工序,保障産品從基地到倉儲、物流、門店,無損營養、品質和品相。随着新生産基地落成的,還有和府撈面耗資千萬元建立的高标準檢驗科室,可多元度保障原料和産品的品質穩定。

目前,和府撈面的資訊化管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央資料倉庫能實作對全國門店的實時精準營運管控,能以99%的準确度制定門店銷售計劃以及配貨,降低因資訊流通滞後導緻的産品超配、缺貨現象,可有效地提高門店的營運管理效率。

在供應鍊和資訊管理系統的雙驅動下,和府撈面在全國範圍内得以快速複制。盡管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和府撈面新增門店數也達到了71家,較2019年相比僅僅少了3家。今年上半年,和府撈面全國門店數達340家。現如今,這個數字已經擴張到了400家左右。

和府撈面内部的消息顯示,明年門店的規模還将進一步增長。

不少行業分析在談到和府撈面商業模式時,都會提到李學林和團隊在創業初期,花1000萬在全球打飛的吃面調研的故事,但真正值得讨論的,其實是另一個“1000萬”——和府撈面自從成立以來,報損和報廢的産品以千萬計。

這其中,固然有當時行業經驗不足交的“學費”,但還有一部分是符合國家安全标準,但品質略有波動、達不到和府要求的産品,同樣也被和府認定為需要銷毀。李學林表示,“和府不僅不能觸碰紅線,還必須自動自覺拉高自身和行業标準,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給到超出消費者的預期。”

超預期,也反映在和府撈面對于産品的把控上。

和府撈面内部對于研發新品的評分體系中,最高分并不是人們慣常想象中的100分,而是120分。很明顯,上限定這麼高,是為了從一開始,就讓團隊帶着超預期的目标去研發。

和府所有的新品,都是要經過“3+1+3”的嚴苛測試。“前3次都是小試,第一次試吃過會後還要繼續小試2次,确認口味再現性沒有問題。‘1’是批量中試,确認能不能批量生産,以及批量生産之後口味能不能保持穩定。同步,參與中試的産品還要在門店進行客調,結合客調結果評估是否進行試銷。”和府撈面産品研究院院長龔自威介紹,“根據客調和試銷的結果,我們還要評估最終上不上菜單。如果不上,那就作為儲備産品。如果上菜單,還必須進行3次大試,在工廠中的房間展開更大規模的量産,每次根據試菜情況,進行風味和材料搭配上的調整。”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在和府内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天中午隻要沒有特殊安排,李學林都會參與試菜并打分,有時他還會親自下場,和研發團隊一起調整烹饪方法和配方。

此外,和府撈面對于研發人員外出“尋味”,不僅不設上限,還會主動提要求。據稱,為了改良飲品風味,産品部門專門把一名研發人員“丢”到長沙,連喝了3天的茶顔悅色。

同樣,以近期和府撈面新菜單中的重慶橋頭肥腸面和重慶橋頭牛肉面為例,“隻要聽說重慶當地有家店不錯,就會趕緊飛過去,當天來回。”有研發團隊成員說,“這對吃貨來說很幸福,但對我們來說,首先要看外觀賣相是不是足夠吸引人,其次是聞香氣、品味道。在這個過程中,要觀察有哪些配料,更多要靠味覺來分辨,必須要記住味型。最重要的是,得吃出相應的烹饪方法,回來加以研究和調整。”

和府撈面在産品端如此投入的另一個原因,是競争格局悄然發生了改變。

譬如遇見小面,重慶小面一直以來都是有品類無品牌,但遇見小面颠覆了傳統小面街頭小店的“髒、亂、慢”形象,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截至目前,遇見小面已完成5輪融資,市場估值将近30億元。

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等“蘭州系”新銳品牌也在崛起,盡管門店還未突破百家,卻早已經有資本注入。

和府撈面8億融資,讓粉面賽道變得空前火爆,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我們現在更多地在思考,如何讓和府活得更久。我們從創業那天起就一直在想,怎麼做一個規模更大、口碑更好、産品更佳,能夠穿越更長周期的企業,如何才能不像煙花那樣,璀璨一下然後就快速衰落。”對此,李學林給出的答案是:多品牌、全球化。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于是,有了小面小酒、财神小排檔,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多子品牌。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多元化的品牌矩陣所帶來的差異化價格帶,有利于攻占不同圈層和地域的消費者,還可以最大化利用供應鍊體系。但是,多個快速打磨疊代的品牌模型,對和府的産品研發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細心的食客可能會發現,和府撈面的slogan,最近從“和府面,中國味”悄然變成了“湯養生,面勁道”。初看“口氣”沒之前大了,但反過來想,好湯好面不恰恰是具象的中國味道之一嗎?

據了解,和府撈面的面粉,采用的是有着“10斤面粉出1斤”之稱的麥芯粉,輔以獨特的配方體系和多層多道的壓延制面工藝,使得面條煮制時間短,入口爽滑Q彈且久泡不爛,入口依然有嚼勁。

值得一提的是,和府撈面還通過領先的新鮮面條液氮急速冷卻技術,全程冷鍊運輸,在確定産品安全前提下,保留了新鮮手打面的風味與口感。

在湯方面,和府撈面的湯底使用牛骨、豬骨、番茄、洋蔥等新鮮食材原料,采用傳統的煲湯工藝,經高溫熬煮和高壓長時間炖煮,使骨頭裡面的營養成分能夠充分融入到湯中。和府撈面還搭配了秘制草本配方,使得整份産品符合傳統“草本養生”的理念。

和府撈面融資8億背後的艱辛,在半碗剩飯裡

據透露,為了還原純正的骨湯風味,和府撈面并沒有做過度的濃縮工藝處理,産品隻通過液氮速凍。冷凍湯料包運輸到門店後,使用時隻需要提前10分鐘解凍,可還原一份原汁原味的高湯。

截至目前,和府撈面每周研發或更新的産品超過100款。一款新品從儲備研發到在全國約400家門店同一天上市,最快僅需30天。

但在李學林看來這還不夠,因為新品量很重要,“新品感”同樣重要,“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新品能給消費者帶去足夠的驚喜感,真正超出大家的預期,當然這些還需要時間和資料來驗證。”

這,可能才是老李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