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張均樂 口述

1998年6月1日,我第一次走進小義谷,有幸聽到當地一位有威望的老者講說小義谷有關軒轅黃帝的曆史遺迹和民間傳說。此後的20多年裡,我150餘次走進小義谷,跋山涉水,緻力于小義谷軒轅遺迹的考證和研究,并收集相關的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小義谷即今天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道的小峪,清朝時歸甯陝廳小峪鄉管理,1949年解放後劃歸長安縣管理。它位于西安城東南35公裡處,原名“錫谷”,是秦楚古道錫谷道的主幹道,有古小道通往柞水縣,又稱小峪口。魏·郦道元《水經注》“小峪,名為錫谷。”宋·宋敏求《長安志》雲:“錫谷在縣東南六十裡,有路至舊歸安鎮(在今鎮安縣附近),合義谷路通興元府(今漢中)。”(卷十一)(義谷即今大峪)小峪較東邊的大峪小而得名。

我們承認“我們是炎黃子孫”,而且“華夏民族的起源是黃河流域”也已經成為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對“炎黃子孫”我們了知其義,但是,對我們的先祖究竟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什麼地方?尤其是軒轅黃帝出生在什麼地方等諸多的曆史問題,由于時間久遠,加上文獻資料記載有限,尚在考究中。這些年,我在長安小義谷探尋到了軒轅寺、軒轅台、軒轅練兵場等曆史遺迹,也聽到了與之有關的許多民間傳說,由此種種迹象推測:軒轅故裡在長安小義谷。

秦嶺被譽為中國的龍脈,“秦嶺是華夏民族祖脈”,這是不争的事實。秦嶺西起甘肅省東南部的臨洮,中貫陝西省南部,東達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區,主體位于我們陝西省的南部與四川省交界處,總長約1500公裡(又有一說秦嶺西起昆侖山,東至鄂豫皖)。其中,陝西藍田縣楊家堡村到太白南脊梁,約200裡的這段山脈是秦嶺的核心部位(在春秋時就被稱為“終南山”),其形勝、物産等為天下人所稱道。宋《長安志》卷十一“終南山……又曰‘終南太一’,左右三十裡内名福地……《三秦記》曰:‘太一在骊山西去長安二百裡,山之秀者也’……漢《東方朔傳》曰:‘終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清·康熙《長安縣志序》)“談形勝推關中居首,則陝西天下第一奧區也……京兆省之第一郡也……長安周鎬京地,置縣始此,又郡之第一邑也。”

以此上溯,終南山及渭、泾、沣、澇、潏、滈、浐、灞八水所滋潤的這塊長安大地,數千年來一直是華夏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正因為如此,曆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人俠士、才子佳人、隐士僧人在這裡留下了數不清的典故和遺聞轶事。幫助漢高祖平穩冮山的商山四皓,功成名就後退休住在太乙山跟兒,死後就地而葬,因之有了“四晧村”。唐代文學家韓愈官貶嶺南,路過藍關留下了千古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婦孺皆知。詩人王維描寫終南山的“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終南山》)成為千古絕句,耳熟能詳。老子在終南山樓觀台著書立說《道德經》,名聞天下。漢平帝時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相融後出現八大派,其中六派袓庭都在終南山……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有史料記載: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并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公元前2700年,活動于陝西中部地區的姬姓部落,黃帝是部落首領,它的南面還有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于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并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産生。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黃帝部落主要活動于陝西中部地區,而長安正好位于陝西的核心區,軒轅黃帝在長安小義谷就有了一種可能性。

另外,我們再從長安地理地貌上看,可以得出軒轅黃帝在長安小義谷更多的幾種可能性。黃河入海東流去,而終南山東段幾個山口流出來的水均先向西流,而後再纡餘委蛇北流入渭。恰好,西邊沣、澇,南方潏、滈,東邊浐、灞等六條河的流向與北邊向東流的泾、渭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太極圖。八水長期滋潤、促養、護佑關中大地,遂形成了得天獨厚的、且有多種多樣地形的秦嶺北麓鹹甯、長安這樣的天府之囯。

優勝劣汰,适者生存。由于遠古時的地殼運動在長安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形,有山有河,有台塬有川道,有平原有山地,給不同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這裡的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可食用野生果,這裡的土地為五谷雜糧種植提供了場所,野生的桃、杏、梨、柿子、彌猴桃、五味子、闆栗……夏秋季節滿山架嶺,“關中地面無閑草”,野草可以做菜,又可做中草藥。

不止如此,終南山的地理位置與地貌,影響着氣候,影響着人類生存地的選擇。 單一的地形平原,一遇到特大又持久的暴雨,必然山洪爆發,冮河泛濫,所造成的災難在古代絕對是人力不可抵抗的,一片汪洋都不見。僥幸存活下來的,隻有逃荒他鄉,根本沒有長期生存的可能。若果全是高原地形,一旦遇到持續幹旱,千裡焦土,寸草不生,荒涼光秃,居民同樣束手無策,隻有逃荒。地形地貌上得天獨厚的終南山下的居民就大不一樣了,遇旱,川河裡照樣可以收,還能在河裡捕魚;遇澇,塬上收成不好,還可上山打獵采果子挖野菜。是以,成就這裡人的思想保守,不圖大富大貴隻求一生平安,“二畝半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成為這裡人的祖訓。後來在華夏子孫信仰中各占半邊天的佛道二教把這裡稱為福地洞天,不無道理。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這裡流傳的女娲用黃土(是以炎黃子孫都是黃色皮膚)造人的故事不是神話是曆史的真實記錄,因為長安就是人類的發源地,華夏八千年文明在這裡産生、發揚、光大,古人類從這裡開始一步一步發展進化到文明,有組織的群體部落再發揚再壯大。最新考古釋出242萬年前陳家溝就有古人類活動遺址,150萬年前公屋嶺古人類祖先的生活遺址已被各界公認,半坡氏族、藍田猿人更是為人耳熟能詳。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星轉鬥移,日月如梭。到了大約公元八千年前被史學界稱為人文祖母的華胥在這裡已成為強大的部落,并初具國家雛形,是以有的學者就直接稱為華胥國。

司馬遷《史記<軒轅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有可能就出生在與華胥國相距不遠的終南山小義谷,長大後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管理的軒轅部落。小義谷半山腰有一個二層的石洞,裡面可以容納數十人,當地人稱之為“天洞”,傳說軒轅就是在這個洞裡出生的,由此也把小義谷叫作“天都”,以示紀念軒轅。

小峪口村下邊二裡村的李志中,小時經常在小峪口村玩耍,和家裡大人沿着“秦楚古道”翻山越嶺到過陝南好幾次,他對小義谷的地形很是熟悉。1945年為迎接徐海東二十五軍順利北上延安,李志中在陝西工委的直接上司下,成立了毛主席直接命名的長柞工委,之後和小義谷貧苦農民馮建中等苦大仇深的村民在小義谷舉行震驚關中陝南的寨溝起義,建立了西安—小義谷—柞水——陝南的紅色根椐地。那時候,他們經常活動于小義谷名叫“天洞”“”軒轅洞“練兵場”等地,聽到了很多有關軒轅黃帝在小義谷的民間故事。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1998年我們第一次進小峪口村,是鵬翔駕校王總開的車。過了小峪水庫,我們開始步行。沿着蜿蜒的河道前行大約二十裡,到了寨溝。過河幾上幾下,三轉五拐地看見北邊半山腰有個洞口,當地人說,這裡就是少典妻子附寶生黃帝的聖地。當年附寶懷孕24個月了。晚上睡着,恍惚看見九條龍圍着她來回地轉,一會兒,九條龍變化成九個大井,八個井按八卦位置擺放一圈,中間放了一個大的。附寶很奇怪,便起床準備看看,剛剛到中間這隻井旁,懷了24個月的胎兒生下來了。這時太陽的曦光由東方正噴薄欲出,軒轅黃帝誕生了……少年時就聰慧過人,力大無比。經常帶着玩伴捉熊追豹。看到軒轅黃帝能獨立生活後,少典和附寶回到他們原有駐地大峪(緊挨小峪東邊)去了。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上面講了軒轅黃帝出生的天洞。現在講軒轅黃帝的練兵場。在小峪河村你随便向人打聽:“軒轅黃帝練兵場在哪?”淳樸的村民都會熱情地給你指指點點。這天,我們正好碰見了小峪河村一個叫林雙乾的順路村民,他說,願意做我們的向導,一邊帶路一邊講解,我們喜出望外。他帶着一把砍刀在前面披荊斬棘,開路前行。一進溝口幾乎是四十五度的坡開始,爬行在灌木荊棘之中,左邊是十幾米深的溝道懸崖,邊沿全是草木,一不小心一腳蹬空就會掉下去,戰戰兢地走完這段路,坐下喝水時,我還是滿頭大汗,心魂未定。 繼續往前走,遇到了因山體滑坡落下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一片亂石陣,簡直無路可走。好在向導的引導下,我們躍跳挪移,才慢慢地走出了亂石陣。向右一拐才真正地開始上山了。幾乎沒有路,向導在前邊用砍刀在雜草藤蔓灌木中砍出一道看不到山坡和地面的路,兩隻手拉着兩邊的草木,用腳摸索着前進。忽然,前邊一亮,我們看見一條沒有草木遮擋的坡路,我們高興地還沒出聲,就聽向導說:“大家千萬注意,這裡就是一段響沙路,先把兩邊的樹枝抓緊,再換一個腳前進,踏實了再重複動作,手腳并用地前進。”我們一行幾人就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樣,經曆着環生險象。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就在我們第三次休息時,向導一轉彎就不見了,忽然聽他喊:“到了”。我們順着山角拐上山頂,兩三個足球場大,較為平坦的一塊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向導林雙乾說這就是軒轅練兵場。旁邊有個不大的但很明顯的山洞,他又告訴我們,這是軒轅洞。回頭一望,我們上來走的路看不到了。遠處重巒疊嶂,白雲環繞,真正體會到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深深地呼吸一口這兒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上山時的緊張和疲勞早被山風吹得幹幹淨淨,真是洞天福地,也難怪軒轅黃帝在崇山峻嶺的終南山,就選中了這兒做練兵場。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林雙乾說,公社化的時候,這兒屬他們三組的耕地,每年輪換種洋芋或玉米,他組的大人小孩幾乎都來過這地方。奇怪的是,他組幾十年來從沒人得過怪病,也沒有“三高”,老一輩人都說是軒轅黃帝在保護他們。我想,也有可能是這裡洞天福地的磁場、有益于人類健康的絕佳空氣和山裡的流水佑護滋養他們的緣故。

軒轅黃帝練兵場位于山頂,是一片平整的南北窄、東西長的平地。在東頭,南北各有一道山脈延伸出去,像一對羊角,下邊就小峪河道,兩隻羊角對面有兩個小山頭。南邊是将領們練習射箭的地方,北邊是兵卒練習射箭的地方。各自對應的對面兩個山頭上至今留有很多深淺不一的小孔,小峪河村民祖祖輩輩把南邊的地方叫“大箭窩”,把北邊的地方“小箭窩”,管這個溝道叫“箭窩子溝”。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在練兵場東北角,有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正對練兵場。洞前兩三米遠的地面,有一個直徑約四五寸,深一尺多的小洞,其用途不詳。奇怪的是這個垂直小洞内面十分光滑,就和今天勞工用水鑽打的一樣,不知古人用怎樣方法打的孔,不由聯想到淩家灘人在一塊玉上打了0.15毫米的徽孔,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2014年,我約了西北大學博物館王亞洲副館長和幾位教授,還帶了幾位考古專家來軒轅洞考查時,王副館長他們有心有意圍着這個小洞,比劃、琢磨了好幾分鐘,也沒能搞清其用途和打鑿方法。 另外,此處有軒轅黃帝廟。廟内有軒轅黃帝巨石雕像。廟前50米有兩處自然而就的山澗,是軒轅黃帝練習箭法時,箭把所落之處,故稱箭窩子。一處曰下箭窩。廟前有黃帝的拴馬樁和馬槽,廟南側有一塊平整地帶,為軒轅黃帝的點将台。現廟址還依稀可辨,皇帝的拴馬樁、馬槽等還固守在萋萋的荒草之中。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練兵場西邊山坡下有條由北向南的小溪,向導告訴我們,這條小溪四季水流不斷。公社化時,他們隊社來此耕作時,從不帶水。渴了,就喝這水,甘甜可口,從來沒有人因喝水而拉肚子。小溪由北邊流向南邊的溝道,最後彙入小峪河。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站在練兵場向北看,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荊棘和藤蔓植物密不透風。向導說他開路,我們誰渴了就喝小溪的水。由開始爬山到現在兩個多小時了,我們實在是又渴又乏,大家不約而同地喝起小溪裡的水,還真的甘甜爽口,水一下肚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百倍,這可能就是現代人說的富礦泉水吧?它可是真正由花崗岩岩縫裡流淌出來的瓊漿玉液,純天然的無污染的飲用水,而且含有百草味,礦物質。

順着向導開的路走了約五百米,眼前的一切把我們驚呆了:大的,小的,圓的、方的很多石雕不規則地擺放在這裡,千百年來無聲無息。它們類似于今天的石桌、石凳、水槽……不過都很粗犷、笨重,最小的石凳少說也有上千斤。最奇特的一塊圓形石雕,外圈是約十公分寬,且極其平滑的圓環,向中心凸起約有五公分高的一個圓形,又統一向中平進約一米後,二次又形成更高更凸的圓平面,中間有一個通透的直徑約十公分的洞。 另外,還有長方形、四方形、半圓形的,有的在地面平擺着,有的則側放着,還有的幾乎全埋在地下,很明顯是受大水沖積而成的。更奇怪的是石雕群的兩邊,各有一條由葡萄粒大小和棗子大小的不規則的石塊堆積成的“長蛇”,足有五米多長,兩條“長蛇”很對稱。向導說,他聽老人說一直是這樣的,山裡人信天地敬鬼神,從來沒有人動過。村裡老一輩的人聽更老一輩的人說,軒轅寺練兵場有一塊神地,早種晚收,多幾十個人也夠吃,少幾十個人也不剩。這個傳說現在小峪河的老人都知道。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前面說過由北向南的小溪,它向南流到了一個叫“瓦渣溝”的溝道裡。這個溝确實有很多的殘磚碎瓦,其上有兩道三道粗細不一的繩子紋,有的上邊還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可以斷定:這裡早先有過寺院殿宇等建築物,隻是或自然坍塌,或天災人禍,後來被水流沖積到了這裡。這些沖到溝裡的殘磚碎瓦向我們述說着歲月的滄桑,曆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有一次,我和幾個老師來到這裡,其中師範的一位老師就撿拾了足有一蛇皮袋子的磚瓦碎塊,雇人揹到山口,又坐計程車拉回去。一次,我陪同考古學者王根權老師參觀完軒轅祭天台、軒轅寺等遺迹後,他連夜晚寫了“終南山石破天驚地發現軒轅黃帝祭天處”的文章。還有一次,世界華商協會秘書長吉文剛先生和幾個同僚參看後,說他有生之年若是幕捐一批款子,一定會首先考慮投資于小義谷的軒轅遺迹。

小義谷軒轅黃帝傳說

我一次次走進小義谷,凝望着天洞、練兵場、軒轅台、軒轅洞……撫摸着那些或雕刻着花紋或镌刻着似乎為遠古時代文字的石頭,帶有紋飾和圖案的殘磚斷瓦,打磨得光滑平整的石塊……思索着不得其解的小孔、“浴池”(寺溝林慶濤早年尋牛而發現)、南佛溝張寶高收藏的刻有上古文字的石碑……愈發覺得隻知道了小峪河神秘冰山的一角。我多想在有生之年,将小義谷的軒轅文化挖掘得更多更深,為長安的文化事業、旅遊事業、考古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我更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與我一道,走進小義谷,探尋軒轅遺迹,收集軒轅故事,讓軒轅文化在長安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王劍利 毋東漢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