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将會大亂,于弱冠(二十歲)後便隐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是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郭嘉一直賦閑了六年。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讨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面對投降的劉備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意思是要終生軟禁劉備。但曹操大意放跑了劉備,放虎歸山,終成大患。對戰呂布,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面對江東猛虎,成功預言孫堅不久必死于刺客之手,不管是巧合還是什麼?但确實為其神機妙算添上一筆。官渡之戰前,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力。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内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辄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顔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争權,讒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衆,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于以敗紹無難矣。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郭嘉臨死之前留下遺計助曹操統一北方,然天不假年,38歲英年早逝。在曹操長年征戰中總是把郭嘉帶在身邊,以便随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計策從無失算,曹贊其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死後,卧龍孔明出台,是巧合,還是什麼?誰也無從知曉,後人言“郭嘉不死,卧龍不出",是否真有其事,然而事實是郭嘉死後,卧龍的确出山了。
劉備三顧茅廬,隆中決策。向劉備陳說三分天下大計。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諸葛亮時年27歲。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并起,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是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确實不能與他争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三世,地勢險要,群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隻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以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争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産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将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緻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将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将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将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複興了。曆史也果真如諸葛所言,三分天下了,但卻沒有複興漢室,54歲留下未完成的事業去世了。
作為曹劉兩大集團最聰明,最具謀略的人,終其一生沒有過過招,給後來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那麼假如郭嘉不死,孔明會出山嗎?若孔明出山,郭嘉不死,曹操還會有赤壁之戰嗎?即使打赤壁之戰,郭嘉能改變赤壁之戰的結果嗎?那麼問題來了,郭嘉與孔明誰更勝一籌呢?兩人誰更聰明呢?如果二人出現了同時代的曆史舞台上将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又能否能改變曆史的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