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曆史上為争奪皇位而父子相殘、兄弟阋牆的故事不絕于史,似乎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但在宋朝,尤其是南宋則出現了一種極為獨特的現象,那就是皇帝禅讓。如果是一兩個則不足為奇,而出現三四個則足以成為一種重大現象了。

我們知道,中國在上古時期是實行禅讓制的,即儒家所心向往之的王道理想——三代之治。堯将帝位禅讓給舜,舜将帝位禅讓給禹,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自禹之後,傳子不傳賢,進入所謂的“家天下”,儒家謂之“小康社會”,即“天下為家”的禮樂社會。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舜(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當然,堯舜禹的時代還處于部落聯盟時期,這時的禅讓是可以傳給不同部落成員的,并沒有嚴格的界限。而到了家天下以後,王朝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傳帝位隻會傳給自己的兒子。而能夠繼承帝位的人選,從理論上來講,無疑是嫡長子。

嫡長子雖然是儲君,但必須等到皇帝駕崩以後才能順利繼承帝位。如果皇帝在世,而嫡長子繼承地位的,那一定是由于禅讓的緣故。相比于堯舜禹時期的禅讓,我們将這種皇帝生前提前傳帝位于自己兒子的行為稱為“内禅”,即在家族内部進行。

提起“内禅”,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南宋。

當然,其他朝代也不乏這種例子,如李淵讓位于李世民,乾隆讓位于嘉慶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個案,最為典型的還是南宋,能夠成為一種現象,一種政治文化。如在南宋時期,皇帝特别喜歡搞禅讓,出現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三朝内禅”的事件。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徽宗書法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其實,我們将目光投向更遠的宋徽宗時期,就會發現,這時候已經出現這個苗頭了。如我們所熟悉的靖康之難,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宋欽宗。面對來勢洶洶的金人,宋徽宗趙構膽怵了,為了不當亡國之君,便将帝位提早傳于兒子宋欽宗。

而這個宋欽宗呢,對皇位不僅不動心,還哭哭啼啼的,仿佛讓人覺得當皇帝跟上戰場似的。其實這個宋欽宗可不傻,自己此時當皇帝無異于是接過一塊燙手的山芋。他聰明是聰明,隻是聰明過了頭,隻剩下了自己的謀算。殊不知自己也是趙氏子孫,難道不應該肩負起守土安民、延續祖宗基業的重擔嗎?似乎他忘了,這是他作為趙氏兒郎所不容推卻的使命。

其實,這父子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所謂的“父不父、子不子”是也。最後,金人攻破東京,将趙宋皇室悉數掠往北地,隻剩下康王趙構這一條漏網之魚,最後在一幫老臣的擁護下,登上帝位,建立了南宋王朝。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高宗手敕嶽飛《起複诏》(聖旨)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

南宋王朝這一時期的禅讓現象的緣由。

一、高宗禅讓

宋高宗即位以後,定都臨安。當然,這時的情況我們都熟悉,就不再一一贅述。在與金人達成合議之後,兩國倒也相安無事,享受了一段時間的太平日子。隻是朝廷上秦桧一手遮天,排斥異己,将整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我們常說這時期分為兩派,即主戰派和主和派。

當時朝廷的主流政策是消極的防禦政策,即主和,不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人若犯我,我也笑臉相迎,割地賠款了事而已。其實有一個道理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以戰止戰”,所謂的“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以戰争求和平則和平存”就是此理。可惜當時的主和派隻貪圖于一己之私利,根本罔顧這個道理。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當了36年皇帝以後,宋高宗感覺到疲倦了,便以“倦勤”為由将帝位禅讓給自己的養子宋孝宗趙昚。其實,這時的趙構還是年富力強的,因為他禅位以後又活了二十五年,直到1187年才駕崩,享年81歲,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夠上排行榜前五名的。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孝宗趙昚《池上詩團扇》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孝宗,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二、孝宗禅讓

如果說南宋還有明君的話,那麼這個趙昚算是個不錯的皇帝了。他在即位以後,為嶽飛平反,積極任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恢複中原。在内政上也頗有作為,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打擊貪腐;在民生領域則重視農業生産,輕徭薄賦,使得百姓能夠富庶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對他的評價甚高,稱“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趙昚當然是一位積極有為的皇帝,在任期間發起了“隆興北伐”,可惜功敗垂成。其實個中原因也是非常複雜的,由于一批老将的離世,這時已經幾無可用之将,是以失敗在所難免。難怪乎後人總結道:“高宗朝有恢複之臣,無恢複之君。孝宗朝有恢複之君,而無恢複之臣。”失敗後,趙昚逐漸轉向内政,不再向外用兵,不過這時期的國内經濟還是達到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水準。

1187年,趙構駕崩。聞訊後,孝宗泣不成聲,連續兩天未能進食。為了表達自己的悲痛之情,表示要服喪三年,在此期間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兩年後禅位于趙惇,是為宋光宗。1194年,趙昚駕崩,終年六十八歲。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宋光宗趙惇《五言聯團扇》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趙惇(1147年—1200年9月),即宋光宗

三、光宗禅讓

說起這個光宗皇帝,一生可謂是乏善可陳,幾無可稱之事。他在位五年,終年54歲,幾乎沒有幹過什麼大事。

說起這個趙惇,也真是可憐,年紀輕輕就得了重病,時好時壞。而更悲慘的是他有一個不安分的皇後李鳳娘。這個李後可不是什麼善茬,生性嫉妒不說,還十分熱衷于權力。是以趙惇病重,可以說是正中其下懷,如此自己便能幹預政事了。于是,她極力為娘家撈好處,将很多人都封為王,大有當年呂後的風範,但是她可沒有呂後那樣的權謀,頂多是個私欲過盛的女人而已。

由于光宗生性懦弱,加上李後的欺淩使得光宗整日郁郁寡歡,病情越發的重了許多,逐漸變得瘋癫起來,開始濫殺無辜,以至于群臣人人自危,再也無法忍受此種局面。

紹熙五年(1194)七月,大臣趙汝愚、韓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援下擁立嘉王趙擴即位,是為宋甯宗。但是,這件事,光宗顯然是被蒙在鼓裡的,是以他極不願意搬入太上皇所住的寝宮。但無可奈何,木已成舟。

此後,光宗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慶元六年(1200),光宗駕崩,享年54歲,這對于他或是一種解脫吧,因為此後的南宋王朝權相弄權,江河日下。

南宋為何連續三位皇帝都搞“禅讓”,皇位這麼不受歡迎嗎

上圖_南宋版圖

我們回過頭來看南宋的這種禅讓現象,有的是為了甩鍋而禅讓,有的是因為勞累而禅讓,有的是被迫而禅讓。

不管怎麼說,禅讓在南宋不是一個個案,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正是南宋這個朝代的獨特氣質。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宋史》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