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在我們所看到過的很多的電視劇中,小縣城的衙門都是隻有簡簡單單的一個知縣,一個師爺,和一群拿着行刑杖的喊着威武的衙役。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根據曆史的記載,古代的知縣衙門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簡單的。作為皇帝統治下的最基層的辦事機構,它雖然很小,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秉承着親民的目的,知縣們也都是兢兢業業和藹可親的樣子。而且縣衙也是深受上級的關注,繁雜的公務,使得縣衙成為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小朝廷。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清朝當官的從上往下分為六個檔次,掌管着從上往下直到縣衙等或大或小的機構,替皇帝管理江山,省下了不少的力氣。而知縣作為這個環節的最後一檔,在當時也是極其重要的,國家對于知縣的任命也是十分的嚴格。對于管理群眾的知縣衙門,裡面人的任命,國家也是精益求精,招最适合的人,幹最親民的活。

知縣可以說是人民的父母官,與高高在上的皇帝不一樣,知縣處理的大多都是一些民間的瑣事,而一個親民的知縣,在辦這些事情的效率上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民心向着朝廷,在當時那就是發達的表現,也是一個朝代能夠得以延續的必要條件。畢竟曆史上揭竿而起的農民們可不在少數,而折損在人民手中朝代也不是一個兩個。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知縣是地方最高管,正七品的官職,在衙門之中是起到決定作用的那個人。當時的知縣一年的俸祿也是挺高的,大約相當于現在的一萬三千塊錢左右。而且皇帝會撥款給知縣,讓他給他手下的人發工資。其實轉念一想,知縣管理一個縣,僅僅隻是我們看到的那幾個人怎麼可能管理得過來。是以知縣會得到一筆不低的财富用來運轉縣衙。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古代的資訊是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的,小小縣城的消息自然不會第一時間傳到上級的耳中于是就有了第一類朝廷任命的官員。首先就是佐貳,替知縣記載一些東西,這個記載東西的範圍是很廣泛的,不光包括地方的人文地理,還包括很多知縣判案的記錄。實際上通判、縣丞等很多個職位都是可以統稱為佐貳的。而一些繁忙的縣城,這些人往往都是有很多個的,是以實際上除了知縣隻能是一個人,知縣之下的打工仔可以是很多個的。忙不過來的時候甚至是可以繼續加人的。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縣丞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就是一個幫助縣丞記一下公堂之上說了什麼,牢裡面關了誰的一個職位。就算是縣丞,一般也要一個進士出身的人才可以擔任。主簿就是一個也是一個差不多的職位,記載一些縣令需要記載的東西。

知縣除了一些文官的幫助之外,管理縣城自然是需要很多的其他的雜工的,幫忙管一管監獄,抓一抓犯人什麼的。這就又需要很多人了。于是就有了第二類打工仔,也就是雜工。而這些雜工中有稱呼的也有那麼幾樣,其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典史了,是一個記載一些小事情的官職,不在編制以内。還有負責抓賊的馬隊和喊口号的衙役。除了這些還不少沒有名号的雜工。這是第二個檔次的屬于縣衙的打工仔。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接下來就是第三類打工仔了,不受國家招聘,是由知縣自主招聘的一些地方的人才。而且這些人才的地位往往還不低,像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師爺,實際上就是屬于知縣自己招聘來的。具體就細分為幕友,一種和知縣平起平坐的職位,一般都是管理一些賬本或者進行刑罰的判斷,做一些這類的事情。還有就是知縣自己家裡的家丁,一般都是幫忙做一些收拾東西的事情,以及派發一些文書之類的。

清朝的縣衙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别再被騙了,規模堪稱“小朝廷”

而且這最後一類是需要知縣自己支付報酬的,因為不在國家承認的範圍之内,于是乎這第三類人也就是成為了除了知縣之外,人數可能最少的一批人了。電視上看到的簡潔的縣衙自然是不存在的,管理一個地方的機構自然不會是那樣一個小小的縣衙。而是我所描述的一個分工明确,由很多人所共同操持的一個龐大的機構。

縣衙這種最接近群眾的官府,是作為皇帝統治的最後一道門,自然會有極其完備體系,如果連地方都管不好的話,我想皇帝是怎麼都不會安穩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