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雖然經常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在處決犯有死罪的親屬時卻往往面臨困境,即使不得不殺,也多是賜予他們自盡,但如果皇親國戚不肯自盡,那就隻能由皇帝親自動手。不過,漢文帝在面臨這種情況時,卻腦洞大開地想出一個辦法,命大臣用哭活喪的方式,逼迫舅舅薄昭自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薄昭是薄太後(漢高祖劉邦的姬妾)唯一的親弟弟,漢文帝劉恒的舅舅,在劉恒剛剛被封為代王的時候,便跟随姐姐、外甥一起到代國。劉恒做代王時期的史實,正史當中并無記載,而薄昭的事迹自然也是付之阙如,但根據合理的推測,他應該是在代王宮盡心竭力地輔佐外甥,并深得其信任。
薄太後是漢高祖的姬妾,漢文帝之母
高後八年(前180年),執政多年的呂太後薨逝,丞相陳平、太尉周波随即發動政變,在誅殺諸呂後廢黜少帝劉弘,并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劉恒因為不清楚陳平、周勃的真實意圖,便派薄昭進京考察情況,在确認沒有危險後,才于同年進入長安,并正式登基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登基後,尊立母親薄姬為皇太後。文帝考慮到自己隻有一個舅舅,且薄昭還曾冒着生命危險為自己“探路”,功勞不可謂不大,是以對他特别的親近、厚待,不僅封他為車騎将軍、轵侯,而且還屢屢賜予他财物,由此使得薄昭富貴至極。
朝臣們大多是趨炎附勢的主兒,如今看到薄昭受到皇帝的寵信,便紛紛前來巴結他,甚至連丞相周勃在增封食邑後,也将受賜的财物全部贈予薄昭,并請求他庇護,由此可見薄昭的權勢、聲望之盛(“勃之益封受賜,盡以予薄昭。”見《史記·卷五十七·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薄昭飛揚跋扈,逐漸引起文帝的不滿
在一片吹捧、逢迎聲中,多年籍籍無名的薄昭突然間成了帝國“頭号紅人”,這巨大的變化讓他有些飄飄然、昏昏然,逐漸迷失自我,轉變為奢靡無度、驕縱不法的形象。薄昭依仗着皇帝的寵信,經常在朝堂内外安插親信,并公然幹涉朝政,由此逐漸引起文帝的不滿。
然而出于安慰母親的考慮,加上薄昭先前立有大功,是以文帝對舅舅的驕縱不法行為并未及時地制止,由此導緻後者滑向自我毀滅的深淵。文帝十年(前170年)冬,薄昭不知何故,竟然殺死了文帝派來的使者,進而給自己招緻殺身之禍(“冬,上行幸甘泉,将軍薄昭殺漢使者。”見《資治通鑒·卷十四》)。
在群臣的建議下,文帝決定處死薄昭
文帝得到消息後,迅即召開禦前會議,跟大臣們商讨應該如何處置薄昭。很多大臣由于不相信皇帝真的會懲罰舅舅,便建議從輕發落,隻有少數朝臣建議處死薄昭,唯此才能給國人一個強烈的信号:皇帝執法無私。文帝思慮良久,覺得後者的觀點很對,便決定處死薄昭。
然而考慮到太後的感受,文帝又不忍心公開處決舅舅,于是腦洞大開地想出一個主意:派大臣去薄昭家,勸舅舅自殺。沒想到,薄昭根本就不想死,任憑前來做說服的大臣磨破嘴皮子,依然無濟于事。文帝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接着又派遣數位大臣到薄昭的府邸哭活喪,逼着他自行了斷。
群臣為薄昭哭活喪,迫使後者自殺
果然,當薄昭看到大臣們手捧祭品悼詞進入府邸,并圍繞着他哭活喪時,心中既厭惡又生氣。于是薄昭喝止住群臣,然後對他們所:“回去禀報皇帝,我薄昭如他所願!”随即拔出佩劍,自刎而死(“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引文同上)。
漢文帝用哭活喪的手段逼死舅舅,在後世引起巨大的争議。比如,魏文帝曹丕便譏諷漢文帝,稱他如果當初隻是恩澤贍養舅舅,但不給與他權力,那麼便不會有最後的殺舅之舉。而唐朝宰相李德裕也認為,薄太後隻有一個親弟,可漢文帝卻依舊處死他,實在是不近人情。
魏文帝曹丕曾批評漢文帝的做法
李德裕以為:“漢文帝誅薄昭,斷則明矣,于義則未安也...況太後尚存,唯一弟薄昭,斷之不疑,非是以慰母氏之心也”...魏文帝嘗稱漢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殺薄昭,曰:“舅後之家,但當養育以恩而不當假借以權,既觸罪法,又不得不害。”譏文帝之始不防閑昭也,斯言得之矣。引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