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心信念的力量:心學“四句教”和儒家“三綱領、八條目”

核心信念的力量:心學“四句教”和儒家“三綱領、八條目”

認知行為療法針對人的不合理思維和想法進行工作,當然這個前提是“有求才有幫”,是針對功能不良影響心理健康的心理問題展開,平時我們出現無數念頭,隻要不妨礙日常生活工作,再是不堪也無礙。

甚至,為了緩解特定心理痛苦,我們還可以有意讓患者胡思亂想,起心動念,發洩情緒,或者展開想象,充滿美好。比如怒對不順眼人事物,想象中打罵完全可以,如渴望美食而不得,想象中充滿面前完全可以。

當然,真正奠定我們人格力量的,還是正面的積極的深刻的信念力量。

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古代先賢早就告誡的,最基礎的莫過于儒家“三綱領、八條目”,作為來自儒家經典《大學》的文字,展現給我們的就是積極奮進思想,不懈拼搏精神。

《大學》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成人學習的宗旨,在于明白道理、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好,這裡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綱領”,簡稱三綱。

随後提出具體八項要求來達到這個綱領,也就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八條目”,簡稱八目。

可以說,上述三綱八目是正本清源,明确了學習生活工作的方向和方法,持之以恒,積蓄人格力量,就是我們核心信念。

用我們通俗的話語說,這些要求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稍微對照自己體會,可知提出要求容易,做到非常不容易。

我們可以把八目再分為兩部分,即自我與社會兩部分,自我修養展現在前四條目,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與社會他人的關系展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面四條好了解,就是做好自己,再服務社會,注意這個順序很重要,現實生活我們習慣反向行之,總是希望改變别人。

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銘故事,說的是垂死之人醒悟到,原本應該先改變自己,再去改變别人。

前面四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告訴自我如何改變和提升,大緻意思是:實踐、認識、内觀、信心,或者認為是“實踐出真知,意識造化人”,這也是特定的學習順序,好似大樓建設,步步高。

格物就是實踐行動,實實在在做事,自我磨練。專心緻志去做,就是覺察,就是正念,就是活在當下,用王陽明話說“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可動亦定,靜亦定”。

格物如何格?心有良知直面生活,對應的是王明陽“四句教”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

緻知是通過大量實踐活動,在格物基礎上學習到知識理論,但這裡的“知”特指王明陽說的“良知”,對應的是王明陽“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

誠意是洞察人性,面對每天湧現出的無數念頭,意識流,保持覺察,對應的是王明陽“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

正心則是端正心态,“看透生活依然熱愛生活”,生活就是善惡的對立統一,對應的是王明陽“四句教”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裡的修身途徑就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用心學四句教說,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