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隆中對——唐國強、孫彥軍版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未出茅廬先知三分天下,提出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構想:以荊州為出發點,以益州為根據地,兩路北伐,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集團的軍事路線基本就是以上述構想實施的。

諸葛亮對“隆中對”戰略構想非常偏執,劉備占據漢中之後,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搶先發動北伐戰争,起先進軍順利,擄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幾乎都要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戰争局勢瞬息萬變,就在關羽全力進攻樊城之際,後方空虛,孫權趁虛而入,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失荊州、走麥城,突圍失敗,父子歸神。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關羽失荊州

荊州一失,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基本破産,原來設想兩路北伐的戰略成為泡影。但諸葛亮并未是以修改計劃,仍然不顧一切地北伐、北伐,按部就班地北伐——也許在他心目中,如何北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伐!他這種近乎變态的執着至死不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廈将傾一木難扶”的悲情心态開始蔓延并影響了其他将領,甚至直接傳遞給了他的接班人姜維,後者九犯中原勞民傷财,其實從開始就錯了,注定是一個沒有結果的不歸路。

諸葛亮的執着最大的展現是聽不進不同意見,不管這個不同意見是不是正确,“不聽”就是對先主的忠誠、就是對興複漢室大業的堅持、就是對兩漢24代先帝的緬懷……這種強烈的排他性既造就了諸葛亮本人的悲劇,也造就了蜀漢政權的悲劇。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諸葛亮北伐圖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中,諸葛亮這種心态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可以說,蜀漢的悲劇命運根源在此,諸葛亮不能興複漢室的秘密也得到了展現。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講的是諸葛亮南征得勝,七擒孟獲,解除了南中的後顧之憂後,準備北伐,這就是著名的“六出祁山”的第一次。手下勇将魏延獻計: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魏延

諸葛亮根本沒有考慮魏延計劃的可行性,自以為這都是自己玩剩下的,隻是淡淡地對魏延說:“如果人家在子午谷中截殺怎麼辦?不是枉送了五千人性命?還大損我們的士氣!”

魏延一見諸葛亮不用自己的計劃,急了,直接指出諸葛亮行軍計劃的命門:“

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

諸葛亮不以為然,說:“

吾從隴西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

?”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諸葛亮的悲劇早已注定

這場争論以諸葛亮的勝利告終,他勝利的原因是他是丞相,是魏延的上司,官大一級壓死人,魏延隻好不做聲,“

怏怏不悅

”——就這樣,蜀漢失去了奇襲長安的機會,本就實力不濟的蜀軍像教科書教的一樣,嚴格按一二三步驟進兵,司馬懿早就算定了諸葛亮每次行動的步驟,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知道他的計劃,但還是按計劃進兵,這既是按自己的計劃,也是按司馬懿的計劃……

網上有太多的評論文章探讨魏延由子午谷進兵的計劃能否取勝,著名的網紅曆史學家易中天也給過自己的見解。很多人不認可魏延的計劃,理由是,魏延的方法太險,取得關中鹹陽以西又怎樣,取了長安又怎樣?一樣守不住!不少人還把魏延的計劃做了更新版本,修正了bug:僅取得鹹陽以西不夠,還要取得長安以及潼關,這樣長安就比較安全,因為從東向西進攻關中,不僅要過潼關,東面有崤關(這裡指函谷關)和虎牢關兩座雄關,更不要說還有崤山古道,依山傍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已經不是《三國演義》的範疇,《三國志·魏延傳》載:“

延每随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潼關和函谷關

在這裡,魏延的方略和網友的更新版就很接近了,把占領鹹陽以西改為潼關,萬無一失,不可謂不高!

在但我以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魏延的方略是否可行,也不是《三國志·魏延傳》裡說的,魏延“謂亮為怯”,而是諸葛亮的用兵原則和性格。古今中外,許許多多優秀的統帥都用事實诠釋了一句颠撲不滅的真理:不會用奇兵的統帥不是好統帥。偉大的春秋軍事家孫武在他的十三篇中做過闡述,《孫子·始計》說:

兵者,詭道也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偉大軍事家孫武雕像

打仗不是車零件,有“作業指導書”,必須按流程操作,否則就會NG,就會出廢品。打仗靠的是出奇不意,出奇制勝,敵人越以為你不敢這樣做,你就越這樣做,這樣就越有可能破壞敵人的預測,打亂敵人的計劃,讓自己取得主動。北韓戰争美軍從仁川登陸是出奇制勝,二戰盟軍諾曼底登陸也是出奇制勝,魏延引用的“韓信故事”也是這方面的經典案例!這裡的故事可不是故事會的故事,是指之前的經典案例,故事者,過去的事實也!

諸葛亮不敢用奇兵隻敢走尋常路,這注定了他隻是一個三流的軍事家,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也是這樣,長于内政而拙于用兵。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就說他“生平謹慎、不肯弄險”,算是對他了解到了骨子裡,看透了他。而所謂的空城計,完全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情節,精彩是精彩,卻不是真的。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空城計

也許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傳奇背後,已經注定了蜀漢四十年的國祚,也注定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劇,諸葛亮盡管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又是國人心目中完美宰相的楷模,但這并不能掩蓋他不适合做一個軍事主帥的事實,可悲的是,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像飛蛾撲火一樣,一次又一次在原地打轉、一次又一次大賭其國運、一次又一次地将蜀國本來就薄的家底拼上去……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興複漢室?《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給出了答案

劉備托孤于諸葛亮

早在諸葛亮還活着的時候,蜀漢國力就已經相當脆弱了,“民皆菜色”,他秋風五丈原後,繼任宰相的蔣琬、費祎等人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好容易國力恢複了點,輪到姜維掌握大權了又開始瞎折騰,九犯中原,一點便宜沒占到,反而把家底折騰光了。後來鄧艾陰渡陰平看似偶然,但其中更是蘊含了必然性,不斷trouble making,不死何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姜維還真是諸葛亮的好學生,兩人一脈相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