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天公試比高,舍我其誰?”這是中國人的自信,也是中華文化的自信、中華文化的魅力。
《詩經》《楚辭》承載着中華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更是一種文化自信。
自古以來,中國都以“天朝上國”而自居。在古代,中國的科技、文化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可如今,國人卻對外國人對之高度評價而感到欣慰,而忘記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獨一無二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它以優美的短句、整齊的句式、深沉的意蘊,顯示出中華文化的魅力,它讓我們折服。孔孟的“以和為貴”的思想,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地提升。在國外,孔孟的思想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孔子學院的建立、“漢語橋”大賽的順利舉行,這不都說明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嗎?這不正是中華文化自信力所在嗎?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國人的思想發生了讓人難以想象的變化。當中國的雷鋒被外國人所“知道”時,他們會大肆地宣傳,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外國人也不知道“雷鋒”這個名字。此時的一切仿佛是國人在“自作多情”。試問:我們為何非得在乎外國人的看法和想法?其實,國人應該明白: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是我們擁有的寶貴财富,我們應該自信滿懷,我們應該做自己。
文化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展現,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樹立正确的文化意識——文化不是用來交換的物品,它是祖先留給炎黃子孫的“無價之寶”。
随着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和樓蘭文化的相繼消失,越發可以證明中華文化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做自己,為什麼不用自信來讓我們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呢?同時,文化可以提高國人的修養、增強國人保護文化的意識,增加國人的自信心。是以,我們要深信:中華文化是自信和魅力并存的,在色彩斑斓的曆史環境中,它有着無法比拟的意義。
相信自己,中華文化才會更加繁榮;相信自己,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才會更加強大;相信自己,中華文化才能在世界大舞台上精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