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汽車行業巨頭們不再吹捧自家的産品,開始搞起了“油電對立”的言論。
汽車産品變革的三十年中,人們從保守到學會接受,再到激烈的碰撞,關于電動汽車的認知,觀念的不斷改變也讓言論的激程序度大大加強。巨頭們都在強調一點,燃油産品已經落後時代,電動汽車會是人們最完美的代步工具,并且聞不到那“糟糕的汽油味”……
在内燃機擁趸眼裡,如此關于“油電對立”的言論,必然引起大量言語間的對壘,但電氣化的進度并不會被這樣的反對者所阻止,反而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而我們更關注這位大佬前面的那句話:“現在還說加電焦慮的,基本上都是汽油車操電動車的心。”
12月25日和26日,央視财經和央視網紛紛報道了“新能源冬季充電難”的新聞,報道中稱部分車主淩晨4點需要排隊去充電,更加快捷的換電站從上午到下午就一直排起了長隊,整個畫風并沒有像行業巨頭所說那樣,沒有焦慮。而是滿臉寫着焦慮……
如果說冬季導緻續航裡程縮短,不如說在補能這一環節上,電動汽車産品的“寒冬”始終存在。
充電樁問題複雜多變,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以大量電動車使用者調研為基礎,目前随着電動汽車産品的增量過快,充電樁資源布局上存在着嚴重的分布不均。根據《我國高壓充電樁發展現狀及趨勢》期刊資料,我國高壓充電設施目前僅為十萬台左右,與目前百萬産量的新能源汽車産業明顯不比對,并且所統計資料中還包含一部分高壓充電的公交場所,保持不對外開放狀态,是以高壓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狀态将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不僅如此,目前主流的傳統新能源汽車品牌,例如保時捷、奧迪、現代、比亞迪等等,最新的電動産品均出自于高電壓平台,需要更多的高壓充電樁與之配套。保守估計,截止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為20%,對應的是年銷量約500萬以上的新能源汽車。這麼大體量的新能源市場,對應的是遠超人們想象的充電樁配套設施。
新的充電樁需要快速建設,而老的一批也是狀況百出。想必在北京去到公共充電樁充過電的使用者都會有以下感受,那就是為數不多的充電樁總是有那麼幾台是不能用的,不管是插槍之後的不能充電,還是打開付款後的啟動失敗,再到根本不支援相關産品,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這種情況也是出現在更個高速路段服務區的充電場所上。從根本上來說,找到一個合适的充電場所,再到找到一個合适的充電樁,最後能順利的完成一次充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充電樁主要由樁體、電氣子產品、計量子產品等部分組成,但是目前國家對于充電樁的電能品質并沒有定義和标準,出現不平衡、閃變、波動等等情況時常存在,并且市面上一些非主流的充電樁在智能互動上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支付方式的沒打通等等,如何保證充電樁品質和維護也是以後發展需要着重關注的一方面。
充一次電就要下載下傳一家APP,不充值無法支付
想要充電,還有一步是許多使用者非常頭疼的,那就是種類繁多的智能交換充電APP。總結來看,市面上現在比較多的特來電、e充電、國家電網、星星充電、安悅充電等等,而這些APP都有着各自的亮點和槽點。
每次所找的充電樁品牌不同,與之對應的是,就要下載下傳一次相關的APP,在充電前,還要進行預先的充值,才能完成付款。而目前比較快捷化的小程式搜尋,部分APP是支援的,部分還是要下載下傳APP才能完成充電。
簡單來看,充電APP種類繁多,無法做到統一化标準,時常要下載下傳多個充電APP,繳費無法直接通過快捷支付進行,還是需要在APP中儲值進行繳費,過多的儲值也會讓使用者産生無法退款的擔憂,讓許多使用者吐槽目前充電樁APP的魚龍混雜。
換電模式成本大,後期營運壓力逐漸凸顯
作為很好解決充電效率的一種方式,換電模式算的上目前很多人比較看好的一種補能方法。而在實際的推廣上,目前營運車輛的換電站占據一大部分,私家車領域比較大規模的當屬蔚來,其他品牌在私人出行領域均沒有實作大規模的換電站建設。
在《關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換電模式的思考》當中,明确的提出了目前換電站所存在的幾大問題,包括前期建站投入大、技術标準不完善、涉及多方博弈及利益糾葛等等,早期以色列BetterPlace、美國Tesla均有嘗試過換電模式,但都以失敗告終。
另一個局限性,在于後期的營運壓力。一個換電站,包含土地租賃和換電裝置、營運人員各項資金投入,電站總配電功率為1200 kW左右,投資總成本高達600萬元左右,從成本來看,是充電站的10倍左右。另一方面,每個地區的電價均不同,換電基礎設施和營運均沒有補貼。從實際情況來看,涉足換電領域的北京奧動也是處于連年虧損的狀态,沒有強大的資金鍊支援,很難長時間的營運下去。
電氣化的美好願景還差多少?
對于“油電對立”的話題,它的出現并不意外,随着電動車在話題影響力逐漸擴張下的大背景下,這種“踩一捧一”的言論隻不過是誇大了某些主觀的表達。事實上,在城市使用場景上,電車擁有很多燃油産品無法比拟的優勢,在未來智能駕駛的發展方向上,純電産品所拓展的空間也要更加寬廣,而這些仍舊要建立在一個良好的補能環境當中。
盡管這幾年的充電配套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另一個變量也在迅速的上升,那就是純電産品的銷量。充電與續航焦慮的沖突問題始終存在,隻因産品優勢,而忽略普通使用者在使用場景上的局限,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是電氣化在出行方式上的美好願景。
油車使用者的确在操電動車的心,純電設施的不完善,或許無法真正讓燃油車使用者放心去使用純電産品,畢竟在這個言論放大化的市場,你聽到的不一定是最理想化的,而是最刺激你感受的表達,是以别讓人“捧殺”了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