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遇見國中老師,我們習慣叫他“老陳”,他也樂得親近,被其“談話”長達三個小時,期間幾次打盹,苦不堪言。不過今日一想,很多東西都是很受益的,其中就包括“愛”這個話題。
老陳認為,愛是分層次的。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擁有一顆博愛的心,願對一切人都付出愛,這種想法是沒有錯的,但這種愛可以了解成愛的基層,即對人的友好、尊重。這種愛也就是狹義上的“大愛”。盡管是愛的基層,但範圍廣,是以能夠做到這點是非常不易的。因為你很難把乞丐和富翁等同尊重。當然這樣的了解未免有些極端,但對于指導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系就足夠了。
再深一個層次的愛是關心、愛護。應用到生活中就是朋友之間的愛。比如天冷了你會給朋友發送短信提醒加衣以防感冒,但不會給所有的地球人都發消息。這種愛比上一個層次的愛範圍上小了很多,但深度上加深了。如果再次基礎上再加深深度的話是疼惜、信賴。這樣範圍上有精小了一些,這是好朋友(或者說知音)之間的愛。你會因着他的痛苦而難過,也會因着他的幸福而快樂,他也會把所有的快樂與難過都分享給你,因為他對你有着信賴。這種關系換個詞就是“兄弟”或者“姐妹”,當然也不排斥異性之間,更不限于骨肉情。
再往深一個層次的話是不求回報不計付出的愛,這種愛是親情的愛。老陳談到這個話題時舉了個例子——有個小女孩在讀高中時母親從大老遠地送來雞湯,女孩感動不已。母親告訴女孩:“孩子,你不必感動,更不必有壓力。我對你付出不是為了讓你考個好大學,也不是為了讓你找個好工作來回報我,我對你付出隻是因為我愛你,隻是因為你是我女兒。”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順此衍生出來的愛是感激與珍惜。但是我們的傳統觀念卻總讓這份愛套上了枷鎖以至于父母對孩子越好孩子對父母越恨,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成了理所應當的回報。其實理想的親情愛應該是這樣,父母能夠達到孩子犯錯時依舊不求回報出地愛着他,孩子也能夠在父母不能動彈時不計付出地愛着父母,沒有原因隻是因為他是我的兒女、他是我的父母。對此,我們有必要轉變傳統的親情觀念,盡管不能改變上一代卻能影響下一代。
最後一個層次的話就是溝通了解的基礎上達到的共鳴佳境,這種愛就是男女愛情了。不過在愛情的高台下還有兩個台階,一個是性欲之愛,一個是情欲之愛,這是兩個較低層次的愛,但是有差別于其他所有的愛,因為你不會把這兩種愛分享給除她之外的人。不過這套愛情理論應用到生活中卻能映照出幾種不成熟的愛。有人為了戀愛而戀愛,有人為了結婚而結婚——因為身邊人都戀愛了是以我也戀愛,因為父母給我找好對象了是以我得結婚。在沒有經過事情的磨難感情的溝通到達共鳴後,隻是憑一時的好感就在一起了其結局不見得有多麼美好,最終隻會得出一個看似精準實則荒謬的結論“一不要跟好朋友作生意,二不要跟好朋友談戀愛”。
都說愛情是自私的,但也不是意味着在一起就操控對方為己專屬,更重要的是經曆過欣賞、尊重、關心、愛護、疼惜、信賴、感激與珍惜的層層遞進後,最終達到共鳴的最佳狀态,以至于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卻懂得給彼此空間以更好的發展,這大概是愛情的真谛吧。
老陳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不過被我重新加工後可能不太精準于原意,不過這套理論用于指導生活還是很受益的。聖人之是以為聖,是因為他把不求回報不計付出的愛應用到了所有的人;偉人之是以成偉,是因為關心疼惜的愛應用到了絕大多數人。因為你不是聖人不是偉人,是以不能拿這種愛對另一種人,更不能拿除了友好尊重的愛把其他的深層次的愛給所有的人。找準定位,因人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