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裡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隻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裡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裡,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裡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唢呐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裡,遠處的親戚隻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裡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内容大多是曆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衆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裡就會把棺材擡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擡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唢呐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擡上了山,那裡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裡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