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路上

鄉村的秋天是熱鬧的,尤其是蘋果成熟的時候,外地的果商入駐農村,兩種不同的語言剛開始還打架,到後來就“和為貴”了。“十一”黃金周期間,不少外地遊客絡繹不絕,村子裡一片熱鬧景象。

村子裡有位老人,一兒一女,常年都不在家。一天女兒打來電話說她要回來,老人很高興,正巧,那一天,鎮上來了縣劇院的人表演秦腔,是為了慶祝新街的開通,老人想去,便隻身來到了鎮上,看着戲,等着女兒。那一場《三娘教子》老人看得特别入神,台下的觀衆也都很熱情。溫差很大,老人早上來的時候穿得很厚,中午大熱天的也沒脫幾件衣服,太陽烤着大地,大地暖着人心。

時間過得很快,到下午了,戲結束了,兩三點鐘是農村人吃中午飯的點。劇場的人差不多都散完了,老人還沒走,他還在等女兒。女兒嫁到臨鄉的一個村,回來幾次都是幫父親收拾屋子,洗洗衣服,能做的也隻有這些。

女兒來電話了,下午果商要來裝箱,是以回不來了,脫不開身。老人臉凝重起來,但一會兒,老人就想通了,于是就準備回家。

老人的家到鎮上不過五裡路,可老人來時走了比常人多一倍的時間。

老人左腿在抗美援朝時中過子彈,在家一直坐着輪椅,由于沒人推,老人隻能把左腿固定在輪椅上,用右腳向後蹬着走,右腳勁很大,由于經常用右腳向後蹬,鞋子不知換了多少雙,鞋底常常被磨破,可老人堅持了這麼多年。

老人回家的路是上坡路,比來時困難得多,老人戴着個烏黑的草帽,不停地用毛巾擦汗。

終于老人停下了,那個坡他上不去,即使他再怎麼用力。來往的車輛不多,即使有,也沒有一輛停下來。老人還在掙紮着,十字路口的東北角,有個中年男人,蜷縮着,仿佛是個瞎子,在離他不到十米的地方,有個老人正需要他一點點的推力,可那人紋絲不動。

這時從北邊來了個女孩,十六七歲,将老人的輪椅拉着一步一步向坡上走去。一邊走,一邊和老人聊起來,原來兩人是同村的,隻不過一個是北組,一個是南組,況且年齡相差很大,是以竟不認識。

老人講着他的生平,從抗日戰争的小兵到抗美援朝的前鋒,老人毫不掩飾自己内心的自豪和激動。女孩聽得很入神,一直倒退着走,這一老一少,是那麼引人注目,引得路旁果園裡的人也出來看。太陽快落山了,女孩将老人送回了家。

村子漸漸被煙霧籠罩起來,暮色中,女孩在鄉路上哼着歌,聞着那煙囪冒出來的煙,是那麼香,她笑得是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