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人生的價值有一個主流定義,從我們第一次用稚嫩的娃娃音笨拙地拼出“人生”時,我們就被卷入這一場浩大的競争——聯考。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人們通俗的幸福生活:努力到不遺餘力,在聯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上一所名牌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育人,再告訴他們怎樣的人生有意義。
生活終究隻是生活,平淡卻有波瀾,就像有的人的人生不被了解。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擺攤賣煎餅果子,北大的博士去偏遠山區支教一生。這些事情總是被萬千吃瓜群衆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有的人覺得他們為名為利故作清高,有的人評價他們是書呆子,放着高薪收入不要,去山區裡受苦受累。我們固執的認為努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舒服的生活,物質上的豐盈,但這其實不過是所謂的過來人的勸告,我們自己卻不曾思考。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無需向任何人證明。陶淵明的人生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适,曹操的夙願是“一統三國,揮斥方遒”的大業,魯迅的追求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堅定,我忘不了諸葛亮感人淚下的《出師表》,也無法釋懷徐志摩的英年早逝,更深深記住了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不甘。他們的人生都曾遭受質疑,甚至時至今日,仍令人唏噓不已。魯迅一生都活在質疑中,他隻是在“複興中華”的道路上走的堅定,狠狠地回敬無端的猜忌和诋毀,魯迅是那個時代的挑戰者,注定承受非議,而時至今日,當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走進魯迅紀念館時,看着毛主席對他“中國骨頭最硬的人”的高度評價,隻是無限感慨,那犀利甚至些許偏激的文字是怎樣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世間一切的因與果,時間會為我們證明一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自青年起便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樣的活法。我們能做的隻是不斷奔跑,努力到不遺餘力,堅持到感動自己。“堅持”在我看來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任何的困難最怕的就是兩個字“堅持”,每一次堅持的背後都蘊含着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每一次勇敢彙聚起來便成就了夢想。在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會面臨許多的誘惑、許多次選擇,而每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是否依然堅守着最初的方向?我們可能會學着轉彎,試圖尋找捷徑。可到了最後才恍然明白,其實通往夢想的路不過是一條簡單的直線,所有看似捷徑的假象不過是徒增辛勞,隻有不斷的埋頭苦幹,才是唯一的捷徑。
我們沒有權利嘲笑任何人的夢想,也沒有權利輕視每個追夢路上的人。同樣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是否正确,富有價值,我們隻需認真走好自己腳下的路。
那麼,既然選擇了遠方,那便風雨兼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