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使我們體會不一樣的風景,可以使我們了解從未接觸的事物,可以使我們領略人世間的各種情感……總之,通過讀書,我們收益良多,可有人讀書卻等于沒讀,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讀書時接收和收納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接收時的問題,有些人讀書囫囵吞棗,隻是匆匆浏覽,沒有花時間去回味,品讀書中的内容,還有的人喜歡跳着讀,隻挑自己喜歡的内容和語句。就比如我,我每次讀書,都會跳過環境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等,挑故事性強的部分去讀,結果導緻對故事無法了解,或是出現誤解,無法明白作者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思想。前面提到的這些問題都使我們不能很好的接收書中的東西讀過書之後,就像圍觀了一場與自己無關的事件,沒有任何的觸動,随着時間,什麼也都忘了。是以,在讀書時,要注意文段中的細節,要去思考,要将前後文聯系起來,要試着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仔細的去推敲,說不定還能達到通過文字與作者交流的境界。
可是有人讀了很多書,也思考過,但總覺得自己腦中空無一物,這可不是笛卡爾的“學習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這是收納自己接收的内容的方式出現了問題。有位作家在分析福爾摩斯的知識儲備時說:“他的知識是分好類的,是清晰的。”人的大腦像一間儲物間,有人往裡放東西時,随意、沒頭沒腦地扔進去;有的人将那些東西都分好類,還仔細看了看,挑出自己可能不需要的。那麼,如果說在需要時,誰能更快更準的找到呢?并且,人的大腦空間是有限的,不是怎麼都能裝下的,得有取舍。
這兩個問題挑出來容易,但改正可不容易,隻有在實踐中不斷地琢磨,更正,日複一日地,這書才算真正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