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于我的生活之前,湊近,其上是密密麻麻的裂紋,我便退步,仰望,眯眼,在光亮中,俨然一副完整且美好的圖畫。——題記
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生活混沌而為一整體,以部落為機關存在,自此之後不斷被分劃,進食,學習,消費等等,并出現了行省,市區,直至現在,我們的生活被分割為更細更碎的零件,我們仍以為是自己動的刀。
對于碎片的解釋,其一是對完整事物的裂解,其原是為了更優的資源配置設定,例如将冷粥劃為四塊以供一日之需,而不至一口吃完而後餓一整天。或者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其本質是,更優解。
與現代科技相同,社會同樣在進化,想要更好的性能,處理速度,越需要精細的零件和每一立方毫米的空間都需精打細算。那麼社會更好的形态則需要我們更近似可控的零件,我們更大的貢獻,為此我們所需的亦是更優解,對24小時進行最大程度的配置設定,碎片化應時代而生。每日更新數不勝數的資料流,日益激烈的競争壓力,我們需要且必須達成我們的目的,像古人般自晨至夜讀一整天書已是奢望。需要讀書我們便每日擠出半小時閱讀,以深度思考的代價換取擷取大量資訊。需要形體,每日的半小時健身也同樣被擠出來。長時間健身磨煉的意志力不論,在這個時代會花費大量時間的磨煉困苦都已成奢侈品。我們切去可能浪費的時間同時也砍去我們是以而拓展升華的可能性,在上帝已死的時代裡,我們甯願抛棄意外之喜。
我們沒有定制日程的天賦或權利,是以我們不得已“訂閱”着“普世性時間消耗品”,工作8小時,路程2小時及等等,這些大塊且不可分割的安排完之後,隻留下了細碎的時間,碎片化的優勢此時消失,這些大塊時間難以分割甚至浪費大多,剩餘時間的碎片化利用到頭來隻彌補了前者的損耗,而碎片本身的壞處卻無處彌補,這或許是碎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與碎片化相對的另一概念是“大資料”,與前者相反,其需要抹去一些細節,将資料全盤接受,當将二者擺在一起時,我們或許能發覺二者同為提高社會進化效率的方法,以碎片化裂解有限時間成最優解,而是以大資料有機會完成拟合,開源挖渠,磅礴的資料流得以咆哮而出,再由社會完成馴化。
應怎樣面對碎片化的生活,我們或許應明白,哪怕裂成無數碎片,生活依舊是一個整體。碎片化是助我們達成目的的有效辦法卻也是雙刃劍,其中負面效果最大的是碎片化人格,包括閱讀,社交等等,我們的思維需要的是時間,碎片化卻隻許諾我們數量,是以在其他如碎片健身等益處大于害處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隻有盡量避免人格碎片化,或許我們可以試着碎片化咀嚼且有效利用“潛時間”,“夏天學滑冰,冬天學遊泳”不止試用肌肉記憶,咀嚼閱讀的同時面對現實,亦是良好的實踐和沉澱。
我們應知,生活并非拼圖而是畫紙。